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桂小溪
武汉市二中广雅中学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知识型向综合素养型转变。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重要任务,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高度契合。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新教改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体构建教学模式,要求涵盖文化、自主与社会参与三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关键载体,引入核心素养理念契合教育改革趋势[1]。其次,该课程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树立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最后,该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纽带,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有机统一:既通过价值观塑造为学生奠定人生根基,又以个体素养提升反哺国民素质整体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这种融合课程改革导向、学生发展需求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学实践,既可彰显学科育人特色,又能深化价值引领功能,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注入了强劲动能。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本课程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致使教学活动问题频出。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许多教师较多地采用“照本宣科+复习巩固”的陈旧模式,方法单调,内容无趣,课堂氛围沉闷。更有部分教师仅将知识点以“读—背—抄—默”的形式灌输给学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按纲答题拿高分,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思想共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较为浅显。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导致课堂氛围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2]。并且,教师多局限于教材内容,未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使得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三)评价模式“唯分论”
当下,不少学校受升学压力影响,采用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此评价方式过度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在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核心目标,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革新教学观念
1..强化教师培训
学校需强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应丰富多样,可涵盖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径、教学评价的改革方向等。借助培训,使教师深度领悟核心素养理念,熟练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重视知识传授向着重素养培育转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法律条文,更要引领学生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与价值,培育其法治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像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教师选取学生日常遇到的案例:某初中生因家长擅自将其日记内容发布在家庭社交群中,导致该生感到隐私被侵犯、情绪低落。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案例,再分组探讨未成年人的哪些权利受到侵害、家长应如何履行监护职责并尊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点评,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习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感。以讲解家庭关系为例,教师设定“孩子考试失利后家庭沟通”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扮演过程中,学生要站在角色角度表达想法和感受。表演结束后,大家共同交流,分析不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提升学习积极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环保知识时,教师播放一段被污染的河流、垃圾堆积的街道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1.拓展评价内容
教学评价需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突破单一知识考核的局限,将评价范畴延伸至核心素养领域。具体可涵盖道德品质发展、法治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多元维度。具体而言,在法治素养评估中,可通过追踪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法治实践表现,如交通法规遵守情况、他人权益维护意识等具体指标,实现动态化评价。
2.创新评价方式
构建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测评模式,整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方法[4]。可采用课堂行为观察记录,系统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协作表现等过程性指标;运用深度访谈技术,捕捉学生的认知发展轨迹与情感价值体验;借助项目式学习成果展评,直观呈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实践水平。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并进行组合创新,形成对学生发展状态的全景式评估,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核心价值观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嵌多元情感培育载体,教师应系统梳理并转化这些隐性教育资源为显性育人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化处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讲授家庭伦理内容时,可创设生活化互动场景,帮助学生建立家庭情感联结与责任认知。
2.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构建“课堂 + 实践”双维育人模式,设计系列化的情感培育活动,依托多元活动载体,搭建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内化的实践桥梁,促进情感认知向行为自觉的转化。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组织专题研讨沙龙,围绕社会现象开展思辨性讨论,在观点碰撞中培育理性公民意识;策划公益实践项目,通过社区服务、助老帮困等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创新教学策略。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及注重情感体验等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及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志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新途径[J].华夏教 师,2024,(32):114-116.
[2]袁长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98.
[3]牛学文,牛春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J].中国民族教育,2023,(Z1):38-41.
[4]彭镕.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评价优化研究[D].广州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