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企业战略转型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的重构研究
付义博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6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智能制造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生产模式。与此同时,也推动了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受此影响,职业院校改变了以往将工种技能作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逐渐结合智能化生产场景进行人才培养。当前部分职业院校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优化专业布局等方法,从岗位适配转向跨界融合,这一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此外,职业院校也和企业打造多元化育人系统,由此满足智能制造领域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继续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吉利汽车战略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传统岗位萎缩
当前,吉利汽车在战略转型背景下高度重视自动化技术应用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不断推动制造流程精细化发展,这也导致一线焊工人员、冲压人员的岗位需求加速萎缩。与此同时,体力劳动逐渐被智能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代替,然而工厂运行、工艺改进、设备调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加,要求操作人员从单一操作向跨领域协作转变,并且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此外,职业院校在吉利汽车新战略制定的背景下必须改进专业设置,增加工业软件应用、智能设备维护等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基础操作向着高附加值技术岗位转变[1]。
(二)新兴岗位激增
当前吉利汽车积极打造电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制造升级优化生产体系,使得电池管理系统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工业机器人运维师等岗位激增。智能化生产线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数据监控设备运维都成为重要环节,从业者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知识,再如汽车电池生产要求员工掌握电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知识。因此职业院校需开设数据分析、智能运维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软件和硬件协同操作的环境,并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强化人才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集成系统应用能力,以此填补智能制造企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2]。
二、吉利汽车人才需求重构路径
(一)专业群重组逻辑
当前吉利汽车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重视培养智能出行技术,这也体现了专业群重组的要求。传统机械制造学科和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不断加速融合,所以职业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根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以设计,在基础模块中让学生扎实掌握机械原理等知识,实现学生工程素养强化。再如动态模块中融合车联网技术 AI 视觉检测的内容,让学生在智能制造场景下快速吸收知识。此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工业软件协同操作、机电路协同设计跨领域实训,在柔性化的课程模式下推动教学内容和产线智能化升级匹配,帮助学生从单一化知识结构转向智能系统集成结构。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吉利汽车积极打造智能出行生态,并推动职业院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流水线技能培训模式逐渐不能满足智能制造企业需求,要实现学生认知重构,并且提供实战场景,由此优化培养体系。具体说来:在认知层面,转变学生的惯性思维,积极引进可持续能源、智能联网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在技能培养层面,结合动态技术需求,将核心能力单元拆解,实现云端算法调试、电动化控制等模块和产线智能化痛点匹配。在实战层面,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打造情境化的训练场景,在技术方案协同开发、故障诊断演练等任务中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此外,要推动人才知识更新,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最终满足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高阶需求[3]。
三、职业院校适配性改革的支撑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体系滞后问题,比如个别职业院校的教材需要 3-5 年更新内容,而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只有 6-12 个月,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再如实训主要围绕传统机床,未能建立仿真平台。此外,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未能深入参与到课程设计环节,个别教师也缺乏智能制造的经验,这都要求职业院校加强改革,主要途径如下:
(一)师资队伍“双轨制”转型
现阶段职业院校需利用双向渗透的人才互动机制来建立支撑体系,企业技术人员可采取驻校的方式,在课堂中把产线智能升级的经验传授给学生,由此解决教学内容更新慢的问题,再如教师每年固定时间来到企业研发岗位参与实践,了解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工业物联网,以此保证所教知识迎合产业前沿。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可引进技术经纪人,进而深入分析企业工艺,优化自动化改造等技术问题。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与企业人员共同攻关,确保问题发现后及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师资队伍转型,实现了教学资源和企业创新生态的结合,增强职业院校科研服务产业能力,并缩短毕业生技能结构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结合周期[4]。
(二)评价机制革命性突破
职业院校在适配性改革过程中要将能力评价标准重塑和行业认证衔接,以此打造支撑体系,倡导通过技术解决问题,并以此代替传统的知识点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智能设备调试、产线故障诊断等实际场景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将吉利企业认证体系融入其中,把课程学分和工程师岗位技能认证资格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车联网协议开发、电动化总成测试对接,进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企业用人需求。此外,认证课程模块根据每个季度进行更新,并依据吉利企业智能制造需求对实训项目的复杂性调整,最终推动职业院校技术标准和企业技术创新共同进步。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
在职业教育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并且打造共建共享机制,这样才能契合吉利汽车“科技赋能”战略。吉利技术资源库需要定期向职业院校开放,通过技术标准适配和加强权限分级管理,把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成学校需要的教育资源,比如共享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或者智能制造工艺规程。与此同时,基于知识产权可控这个前提,把这些教育资源推动到具体专业,进而避免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并且让教育资源嵌入教学场景。整体;来说,这一教育资源平台共享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职业院校和吉利企业对接,打造动态化的机制,让学生吸收到最前沿的汽车制造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智能制造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院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把新兴技能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此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和企业智能化生产同频共振,最终打造良性生态。
参考文献:
[1]武海波,郭二东.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J].船舶职业教育,2024,12(06):10-12.
[2]王海舰,高兴宇,赵雪梅.面向产出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优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05):145-148.
[3]闫雅楠.战略差异度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智能 化 转 型 的 调 节 视 角 [J]. 辽 宁 工 程 技 术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23,25(02):111-119.
[4]梁逸秋.大数据时代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22,24(22):104-106.
课题: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的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