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建筑改造市场与行业调研分析研究
王迪 田建冬 朱洁冰 徐厚华 包茜虹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 215000
一、 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时代背景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以“新城建设”和“旧城推平”为特征的“增量”发展模式,在快速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历史文脉断裂、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
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深刻变革:政策导向转变,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等政策,为野蛮开发划出红线,明确鼓励采用“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经济模式转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追求更绿色、更集约、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社会需求升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住有所居”升级为对居住品质、社区活力、文化认同和生态环境的更高追求。
在此背景下,旧建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实施路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旧建筑改造市场现状与行业特征
1、市场规模与潜力
中国存量建筑市场体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需改造的老旧小区约 22 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此外,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变迁,各大城市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和闲置商业物业。以上海为例,截至2023 年,已建成创意产业园约 300 家,其中超 70% 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
三、 多层次、多维度的现实需求分析
1、政府层面:治理需求与发展需求的统一城市治理与民生改善需求:
公共安全底线:消除老旧建筑在结构、消防、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
民生福祉提升: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如加装电梯、改善水电暖气网、增加停车位和绿化、配套社区服务(养老、托幼),直接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重要的“政治工程”和“民心工程”。
2、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需求:
盘活存量资产,释放经济价值:将低效、闲置的国有资产(如旧厂房、旧办公楼)转化为新的经济载体(如产业园、创新空间),产生税收、带动就业,避免资源浪费。
培育新经济动能:改造后的空间常用于引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刺激投资与消费:旧改项目本身能拉动建筑设计、施工、材料、家居等上下游产业投资。
3、文化传承与品牌形象需求:
保护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改造,是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的核心手段,能满足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文化战略需求。
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牌:避免“千城一面”,通过独特的旧改项目打造城市名片,增强城市辨识度和软实力,吸引人才和旅游。
4、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需求:
践行绿色理念:改造相比推倒重建,能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符合“双碳”目标要求。
5、市民层面:从生存需求到情感与自我实现需求的跃升
原住民的核心需求:
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迫切希望解决房屋漏雨、管道老化、电线杂乱、没有电梯等基本居住问题,消除安全隐患。
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希望通过改造提升房产价值,这是其最直接的经济利益诉求。
改善居住品质需求:期待更好的社区环境、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如公园、菜市场、活动中心)、更优质的物业服务。
新租户/ 使用者(多为年轻人、创意阶层)的需求:
低成本与高性价比空间:旧改空间通常租金低于甲级写字楼或新建公寓,为初创企业、自由职业者、艺术家提供了容身之所。
独特的环境与氛围: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大楼,追求有历史感、设计感、社群氛围的办公和居住环境,满足审美和个性表达需求。
社群归属与认同感:渴望在富有活力的社区中,与志同道合者交流碰撞,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6、企业层面:利润需求与战略转型的平衡
企业是市场的主力军,主要包括开发商 / 投资商、运营商、设计施工方。
第一、开发商/ 投资商的需求: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传统住宅开发业务见顶的背景下,存量资产运营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他们需求的是可行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投资回报率(ROI)。
降低拿地成本与风险:相较于招拍挂获取土地,旧改项目可能通过协议转让、租赁等方式获得,成本更低,但也面临前述的产权、规范等风险。他们需求清晰的政策预期和高效的审批流程。
品牌形象提升:参与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改造,能提升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运营商的需求:
清晰的资产定位与策划:在项目前期就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群和业态规划,这是运营成功的基石。
可持续的租金收益与增值服务收入:不仅靠租金,更需通过提供物业管理、社群活动、数据服务等实现收入多元化。
强大的招商与孵化能力:需求吸引并留住优质的租户(品牌),并能培育园区内的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资本退出路径:通过培育成熟资产,最终实现 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上市或整体转让,完成资本闭环,这是核心金融需求。
第三、设计、施工等专业服务机构的需求:
业务机会与专业挑战:旧改项目技术复杂、创意要求高,能展现专业能力,是业务蓝海。
合理的费用与工期:需求甲方理解旧改的不确定性,给予合理的设计费和工期,避免因不断变更方案和赶工带来的巨大压力。
技术标准与创新空间:需求政府出台更适配旧改的技术规范和审批指南,为设计创新提供依据和空间。
四、总结
旧建筑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是测试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其成功绝非仅靠资本或设计所能决定,关键在于政府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原住民的保守与更新者的前卫,历史保护的“原真性”与商业开发的“适应性”等的冲突与统一,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识别、协调、平衡各方需求的机制。
[1] 方可 .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 调查·研究·探索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0.
[2] 张杰, 霍晓卫. 从“ 大拆大建” 到“ 微循环活化” ——北京旧城街区更新策略转型研究 [J]. 城市规划 , 2017, 41(1): 28- 36.
王迪,(1981.1 -) ,男,汉,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本论文为 2023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旧建筑改造背景下高职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B/2023/02/72)的研究成果,研究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