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新”视域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的具体策略

作者

王坤桥

济宁市第三中学 272000

引言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改革浪潮中,初中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传统碎片化教学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发展综合思维。大单元教学整合知识逻辑、聚焦素养培育的优势使其成为破局的关键。本文围绕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结合具体单元内容,从知识统整、素养驱动、迁移实践三个维度探索适配“三新”要求的策略,期望为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供可操作路径,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长。

一、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的基础与核心

(一)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大单元规划

初中数学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内容要求,教材是落实课标的载体。大单元教学要先梳理教材内容,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素养指向进行单元整合。“三角形”相关单元(认识三角形、图形全等、三角形全等条件、利用全等测距离)可以整合成“三角形的认知与应用”大单元。从知识维度看,“认识三角形”是基础,为探究全等提供了图形认知;“图形全等”建立了全等图形的概念,是三角形全等的上位知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则是全等知识在三角形上的延伸。从素养角度,该单元聚焦“图形的性质”、“推理能力”等素养,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了解三角形的知识,形成从概念到性质、从推理到应用的路径,贯穿“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等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核心素养是大单元教学的灵魂。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将课程标准的素养要求细化到单元。“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平行条件、平行线性质),其核心素养目标为:在探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相交、平行的概念,发展“直观想象”素养;在探索平行条件、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发展“逻辑推理”素养;在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目标确定要体现层次性与关联性,从知识掌握到素养发展逐级递进。

二、“三新”视域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的具体策略

(一) 基于知识逻辑与素养关联的单元整合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是打破教材原有编排的“课时壁垒”,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素养培养的需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一元一次方程”单元,传统教学常常把认识方程、解法、应用三个方面分割为单独的课时,学生难以体会到方程从“模型建立”到“工具使用”再到“实际解决”的完整过程。从知识逻辑上看,“认识方程”是数学建模的起点,让学生感受“用等式表达现实关系”;“解法”是方程工具的打造,利用等式性质实现“未知与已知的转换”;“应用”则是模型价值的落地,用方程解决行程、工程等问题。从素养关联来看,这一单元涉及“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教师可将上述知识统整为“一元一次方程:从现实抽象到问题解决”大单元,以“如何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未知问题”为驱动问题,串联知识。在统整的过程中梳理知识间的“因果链”,因现实有未知待解,故抽象出方程模型(认识方程);因模型需求解,故探究解法(等式变形);因解法服务于应用,故回归现实问题(方程应用)。学生不再孤立地学习知识,而是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现实问题 $$ 数学模型 $$ 模型求解 $$ 解决现实”的完整思维闭环,符合“三新”中的“以知识体系培育思维体系”。

(二)素养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大单元教学活动要摒弃“知识灌输”,以核心素养为引擎,设计“探究 - 实践 - 反思”递进式活动。以“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多围绕“定理记忆”“机械证明”,忽视学生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素养的融合培育。从素养驱动视角,可以设计“三线八角:解密直线关系”主题活动。“直观感知层”——借助教室门窗、课桌边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相交线、平行线的位置,画出“生活中的直线关系”示意图,抽象出“相交”“平行”概念,培育直观想象素养;“逻辑探究层”—创设“如何让两条直线平行”任务,让学生用直尺、三角板模拟平移操作,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的联系,推导平行条件,再反向探究“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角的规律”(即性质),通过“猜想 - 验证 - 推理”流程,培育逻辑推理素养;“反思迁移层”创设“道路施工中的直线问题”情境,让学生判断道路标线是否平行、设计隧道平行线施工方案,反思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逻辑。整个活动链围绕“直观到抽象、操作到推理、知识到应用”来展开,将“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相融合,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结论,呼应了“三新”中的“素养导向教学”。

(三)跨单元知识迁移与综合实践的延伸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价值不只是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更要促进跨单元、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以“三角形”单元与“勾股定理”单元为例,可以设计“几何测量:从全等到勾股”的跨单元实践活动。传统教学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与“勾股定理应用”是两个独立的“技能点”,学生难以理解几何测量方法的“传承与发展”逻辑。从迁移逻辑看,“全等测距离”是利用“图形全等实现等长转化”,属于“全等性质的实践应用”;“勾股定理测距离”是利用“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计算”,属于“数与形结合的测量创新”。 教师创设“校园古建筑测绘”情境,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全等”方法,测量无法直接到达的古建筑墙角距离(如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构造可测与待测边的全等关系),再让学生思考“若已知建筑某些直角边长度,能否有更简便的方法测量”,自然引出勾股定理应用,让学生对比“全等转化”与“勾股计算”的适用场景,理解几何测量方法的“工具迭代”逻辑。通过跨单元实践,学生跳出单一知识框架,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同类问题时的“策略多样性与适配性”,从而完成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迁移”的跨越,符合“三新”中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结束语

“三新”视域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要以“知识逻辑统整、素养驱动设计、跨单元迁移”为关键策略,冲破教学碎片化困局,通过重构单元知识体系、设计素养导向活动、推进跨单元实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知知识本质,培育核心素养,这既是对教学形式的更新,也是数学教育归于“育人本质”的探寻。后续应教师应持续引导学生在大单元学习里,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学会解决真实问题,为将来学习与生活塑造数学思维根基。

参考文献

[1] 黄仪忠 . 理解为先模式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应用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5):85-87.

[2] 王佳 . 多维反思在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5):91-93.

[3] 左鹏飞 .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