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作者

陈鹏

青岛同安路小学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体育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2022 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界定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等内容,直接指向德育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特点,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规范,比传统“说教式”德育更具感染力。然而,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仍存在“重体质、轻品德”的倾向,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因此,探讨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中,“体育品德”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涵盖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小学体育课作为学生每周必上的课程(新课标要求每周 2-3 课时),是渗透德育的“主阵地”,能将“立德树人”从“口号”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道德品质具有直观性、模仿性、情境性特点。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竞争、挫折”等场景,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中直观体验道德规范。例如:接力赛中的“掉棒”事件,能让学生体会“团结比个人英雄主义更重要”;长跑中的“坚持到底”,能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球类比赛中的“公平判罚”,能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这些体验是传统课堂无法替代的,能促进学生“认知- 情感- 行为”的统一。

(三)弥补传统德育短板的有效途径

传统德育多采用“说教式”“灌输式”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有限。而小学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载体,通过情境模拟、游戏互动、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德育“活”起来。例如:“消防救援”障碍跑游戏,学生扮演“消防员”,通过跨越障碍、传递“救援物资”,能直观体会“责任与担当”;“爱护器材”的常规要求,能让学生在“整理器材”的劳动中培养“责任感”。这种“体验式德育”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体育教材涵盖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挖掘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需要以身体练习为载体,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与体验,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训练,实现" 以体育心" 的目标。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将其与教学目标结合,实现体育技能与道德品质的同步培养。总之,挖掘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需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教材的项目属性,从意志品质、集体主义、规则道德、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维度进行系统化梳理

(二)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是小学体育课渗透德育的“核心方法”。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情境化、游戏化、互动化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情境模拟活动,如举办校园安全小卫士主题活动,设置防溺水、防摔倒等场景,让学生扮演“小卫士”,向同学讲解安全规则(如不能独自去河边、跑步时不能推挤等)。通过角色代入,学生能更深刻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以游戏引领,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将德育元素融入游戏规则。例如组织接力赛游戏,修改规则为“必须用‘双手传棒’”,若违反规则则全队加时。通过规则约束,学生能体会“尊重队友、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若团队因“配合默契”获胜,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赢?”,让学生自己总结“团结的力量”。此外,要加强实践操作。如开展整理体育器材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负责课前领取、课中管理、课后整理器材。教师可设置器材整洁度、摆放规范性等评价指标,表扬认真负责的小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培养责任感与集体意识。

(三)构建以德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小学德育的“指挥棒”,而新课标明确要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将“体育品德”纳入评价指标,通过“过程记录”“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是否遵守规则”“是否帮助同学”“是否坚持完成任务”),用“成长记录册”(如贴纸、评语)记录进步。在游戏或比赛后,通过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谁最团结”“谁最遵守规则”,培养“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看到他人的优点”。此外,要加强教师评价,采用“正面强化”,如表扬、奖励等,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肯定。例如“你今天整理器材很认真,是大家的榜样!”等。

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通过挖掘教材元素、设计体验活动、构建德育评价等策略,能让德育“自然融入”体育教学,实现身体锻炼与道德培养的统一。小学体育教师需树立德育意识,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坚持”,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登峰 . 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张三萍.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 体育教学,2023(5):45-47.

[5] 李四光 . 体验式德育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研究,2022(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