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陈福建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小学
由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了解题意,分析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并懂得通过分析、归纳与推理,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就像刚学步的娃娃,所以我们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这一块学习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都很重视,正在对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下面谈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数学阅读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由于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与辨别模糊不清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而这种敏感又来自于其坚实的数学语言基础。优秀的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题目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基本素材。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读题了解题意,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掌握良好的读题方法,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二、注重策略指导,提高解题技能
(一)画图策略,以形表数
低年级学生年齡小,生活经验有限,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认知上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感知程度很低、认识模糊、思路不清。画图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画符号图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低年级画图中它是通过简单的符号帮助学生把抽象文字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所以画图能力的强弱也反映了解题能力的高低。通过画画图,在画图的基础上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得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了。因此注重和利用画图策略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6的教学中“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
这是一道“求原数”的逆向加法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弄清条件与问题,学生还可能受错误这定式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从而错误列式为7-5,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题意画一画图,可以用简单符号代替哨子,再想一想哪儿是原来的哨子?通过图学生很容易地发现原来的哨子就是领走的和还剩下的合在一起,感受到“求原来”就是把去掉部分和剩下部分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回忆解题过程,为了弄清问题,我们做了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确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看看题中的文字,再看看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怎么办?”使学生对画图策略形成深刻印象,并愿意应用画图策略。
如:P.79 例6 要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在这个例题中就出现了数一数,画一画,以及在尺子上找一找三种方法,都非常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不是用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 ,通过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对学生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实际操作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三、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动创新打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围绕课题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课题,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中心所在,所学内容是紧紧围绕课题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缘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能引起思考,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比如图中的对话框等等。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100 以内笔算减法时,出示2008 北京奥运会金牌榜。鼓励学生根据金牌榜提出数学问题,选取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的问题探究学习。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数学的核心应该是越过数学知识表面而存在的数学问题、思想和方法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而问题解决是整个数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应伴随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合理、适时、恰当地使用,能凸显出其实效性,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 ,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策略。围绕“解决问题”所提出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伟伟 .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J]. 考试周刊 ,2012(33):65-66.
[2] 王亚列 . 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 [J]. 福建教育 ,200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