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 教-学-评” 深度融合实施路径探析

作者

刘碧瑶 张雷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四小学

一、“教-学-评”融合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需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2022 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且要求课程评价“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分离问题突出:教学目标多聚焦单篇课文知识点,与素养要求脱节;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评价侧重纸笔测试与结果量化,忽视学习过程与隐性素养。在此背景下,探索“教-学-评”深度融合路径,成为破解教学困境、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从实践价值看,“教-学-评”融合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元评价与多样学习方式,兼顾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也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师将素养目标、教学策略与评价设计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教学思维,为区域内小学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式。

二、“三基三式三多”融合模型的构建

结合课题前期文献研究与本校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提炼出“三基三式三多”融合模型,形成“精准教—有效学—科学评”的闭环系统,为融合实践提供框架支撑。

(一)“三基”:锚定精准教学的前提

“三基”是确保教学不偏离素养导向的基础:一是基于新课标,将课程目标拆解为年级段、单元、课时三级素养目标,如四年级“阅读与鉴赏”模块,需从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阶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并转化为可观测的学习表现;二是基于教学数据,借助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平板,收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作业完成等数据,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与能力短板;三是基于学情,通过课前访谈、预习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学习需求,如针对城区学生生活经验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二)“三式”:激活有效学习的核心

“三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自主式学习侧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如布置“预习任务单”,让学生自主标注课文生字词、提出疑问;探究式学习聚焦思维进阶,如在《海底世界》教学中,设计“为海底生物制作科普卡片” 任务,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说明方法与语言逻辑;合作式学习强化交流协作,如开展小组讨论,围绕“课文表达的情感”展开分享,在互动中深化理解。

(三)“三多”:实现科学评价的保障

“三多”让评价贯穿教学全程:多元化评价打破纸笔测试局限,结合课堂观察、成果展示、成长档案等方式,如通过“课文创编”评价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多维度评价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如评价日记时,既关注字词准确(知识)、语句通顺(能力),也关注情感真实(素养);多主体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评价,如单元学习后,学生填写“学习反思表”,小组互评合作表现,家长反馈家庭阅读情况,形成评价合力。

三、“教-学-评”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结合“三基三式三多”模型,阐述融合实施步骤,提供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一)目标与评价协同设计

基于新课标“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要求,确定本课素养目标:能梳理小蝌蚪成长过程(语言建构)、理解课文叙述顺序(思维提升)、

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文化理解)。同步设计评价任务:课堂上通过“成长流程图绘制”评价梳理能力,通过“观察小发现分享”评价思维深度,课后通过“家庭观察记录”评价实践能力,实现“目标-评价”一体化。

(二)任务与评价同步推进

课堂实施分三环节: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布置 “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标注生字、说说对蝌蚪的了解,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板查看完成情况,筛选共性问题,如集中混淆 “蝌”“蚪” 部首,便在课堂导入环节用动画演示字形演变;课中探究阶段,开展 “模拟蝌蚪成长”小组活动,小组需用彩纸、黏土制作不同成长阶段的蝌蚪模型并演示,教师观察记录小组分工、讨论质量,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从 “模型准确性”“演示逻辑性” 等方面互评,提出改进建议;课后拓展阶段,学生完成 “家庭观察记录” 并拍照分享,教师结合照片与家长反馈,综合评价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对记录详实的学生颁发 “小小观察家”电子徽章,激发持续学习动力。

(三)反馈与教学动态调整

依托 “三多” 评价信息,双向调整教学:若多数学生难以梳理成长顺序,后续教学中加强 “分步梳理” 方法指导,比如结合课文段落标注小蝌蚪成长的关键节点,用不同颜色贴纸区分 “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等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认知。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明确不足,如部分学生提出 “观察不细致”,教师可补充 “五感观察法”(看外形、听声音、闻气味、摸触感、尝味道,针对蝌蚪适当调整),并设计 “校园小观察” 微任务,让学生分组观察花坛中的昆虫或植物,记录发现并在课堂分享,逐步提升观察能力。

同时,将评价数据纳入成长档案,为后续教学提供学情参考:针对《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表现出 “语言表达不连贯” 的学生,在后续口语交际课中设计 “看图讲故事”“生活小事分享” 等专项训练;对于 “思维梳理能力较强” 的学生,可布置拓展任务,如让其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青蛙卖泥塘》的故事发展脉络,实现因材施教。此外,每月结合评价数据开展教学复盘会,教师针对 “评价反馈中高频出现的问题” 共同研讨解决方案,例如发现多个班级学生对 “童话寓意理解较浅”,便统一设计 “寓意辩论赛”“角色代入分享” 等教学活动,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 “教 — 学 — 评” 融合效果,确保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四、实践反思与展望

课题实施以来,本校小学语文课堂成效显著: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率提升 25% ,教师教案素养导向占比达 90% ,评价方式更趋多元。但仍存在不足,如部分教师对“三式”学习的指导不够精准,智慧课堂数据运用能力需提升。未来,课题组将细化“三基三式三多”模型,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联合区域学校推广成果,完善融合路径,助力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 韩翠萍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J]. 新课程研究,2023 (10):117- 119.

[2] 雷浩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 " 学评一致性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1):75- 77.

本论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 教 - 学 - 评” 融合式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20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