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机制与心理调适路径探究

作者

李秋佟

九思(上海)健康管理公司

近年来,随着教育压力的不断加剧,中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易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多重因素影响,产生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厌学情绪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可能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困扰,因此,深入探究其形成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路径,对于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概述

中学生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因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消极、抵触等心理状态,这种情绪常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逃学等行为,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既包括学习内容枯燥、考试压力大等学校因素,也涉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方面,同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认知能力尚不成熟,情绪调控能力较弱,使得其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若不加以疏导和干预,可能对其学习成绩、自我认同及心理健康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中学生厌学情绪,对于其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机制分析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方面,从个体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当面对学业困难、成绩不理想时,容易产生无力感,逐渐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此外,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行为多由外在压力驱动,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内耗与心理疲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焦虑等负性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解,也会加剧学生对学习的抗拒情绪 [1]。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外部环境,也在厌学情绪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方面,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施压、期望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家庭关系紧张也可能让学生缺乏情感支持,加重心理负担,在学校环境中,沉重的课业压力、单一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冷漠等问题同样会削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长期感受到来自教师或同伴的负面评价时,容易产生自卑、羞耻等情绪,进一步演变为对学校生活的排斥感,可见,中学生厌学情绪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在多重压力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心理反应,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深入理解。

三、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心理调适路径

(一)增强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动机是缓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路径之一,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等,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同时,应通过阶段性的目标设定,让学生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励其持续投入学习,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予差异化的引导,避免“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的挫败感[2]。学校和家庭应共同配合,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家庭方面,家长应以支持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度关注成绩,而应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通过肯定与激励激发其学习动力,在学校层面,构建有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也尤为关键,不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长远目标,从而形成持续的学习动机,这将有助于缓解厌学情绪,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二)建立积极自我认知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是缓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键环节,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时期,容易因学业压力产生自我否定,一旦形成“我不行”、“我学不好”的消极认知模式,便会削弱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客观的自我认知,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正向评价,强化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行为,如努力、坚持等,让学生在被肯定中逐步建立自信心。家庭在建立积极自我认知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长应避免频繁与他人比较孩子的成绩,而应注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节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提供鼓励,而非责备与否定,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发现经验,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孩子通过写学习日记、自我反思等方式,加强自我观察,逐步形成稳定而正向的自我认知系统,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努力,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减少因自我否定而引发的厌学情绪。

(三)改善亲子沟通方式

中学生在青春期阶段,情感丰富但表达能力有限,若家长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孩子沟通,极易造成误解,进而加剧学生的厌学心理,因此,家长应主动调整沟通方式,从命令式转向理解式,倾听应成为亲子交流的核心,家长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学习感受,给予尊重,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否定,同时,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进行过度干预,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此外,家长应在沟通中注重情感联结的建立,而不仅仅关注成绩,可以通过一起参加家庭活动等方式,增进亲子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孩子出现的厌学表现,家长要理性分析背后的原因,避免以成绩评判孩子的价值,而是帮助其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节奏,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以倾诉、可以依靠的对象时,其心理压力将大大缓解,负面情绪也会逐步减少,良好的亲子沟通不仅能改善家庭氛围,还能有效增强孩子面对学习挑战的信心,从根本上缓解厌学情绪。

四、结语

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面对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调适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态度,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建立积极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干预与引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勤效 . 不良心理对高职学生厌学情绪影响以及干预路径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2(9):3.

[2] 韩钰 .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与对策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