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重构·生长:基于评估指南的幼儿园本土课程创新实践
姜楠
昆山高新区美陆小学附属幼儿园 江苏昆山 215300
一、问题审视:本土课程实施的双重困境
( 一) 文化悬浮化:资源转化的表层困境
昆山市教育局 2024 年专项调研显示:大多数幼儿园开展本土主题活动,但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1. 符号化呈现:某园“周庄水乡”主题中,教师要求幼儿临摹双桥轮廓,却未开展桥梁承重实验或水流动力学探究,导致幼儿仅获得机械绘画技能;
2. 碎片化堆砌:锦溪幼儿园“昆山一日游”主题同时涉及昆曲、奥灶面、亭林园等6 类元素,活动间缺乏逻辑关联,形成“文化大杂烩”;
(二)儿童边缘化:课程建构的主体缺位
通过对已有开展过的本土主题活动跟踪观察发现:
问题生成机制缺失:在“阳澄湖蟹文化”主题中,教师预设“认识蟹体结构”目标,却忽视幼儿对“螃蟹吐泡泡”“蟹螯打架”等现象的持续追问;
经验转化路径断裂:某园“锦溪古砖”活动止步于拓印技法练习,未延伸至材料特性探究(如开展“砖块承重实验”“古窑温度模拟”);
这种“教师主导- 幼儿跟随”的模式,实质是对《评估指南》“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的背离,导致本土课程陷入“有文化无儿童”的困境。
二、理论框架:三阶课程模型的建构逻辑
( 一) 模型建构依据
1.政策指引:《评估指南》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指标A2),强调“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获取经验”(指标 B4);
2. 理论基础: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应通过探索重组认知结构”;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强调“文化工具在心理发展的中介作用”;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 现实需求:昆山市新市民子女占比达 63% (2023 年统计公报),亟需通过本土课程增强文化认同。
三、实践路径:本土课程的创生策略
( 一) 文化解码:从“地域符号”到“教育元素”
1. 文化解码策略
感官唤醒法:在“听昆曲·画情绪”活动中,幼儿观赏和聆听《游园惊梦》后,用各种大小、颜色、形状的水钻、珠子、毛球、毛根、黑色布织布、胶水、镊子制作头饰;幼儿模仿昆曲艺术家,自己摆动水袖。
情境还原法:创设“迷你周庄”角色区,投放乌篷船模型、蓝印花布等材料。幼儿自发开展“船夫与游客”游戏,在角色对话中理解水上交通特点;
问题溯源法:组织“古镇探秘”活动时,教师预设问题链:“石板路为什么凹凸不平?” $$ “古人如何运输石料?” $$ “现代道路有哪些改进?”。
以“蟹塘里的学问”项目为例:
启动期:幼儿发现螃蟹吐泡泡,生成问题“泡泡从哪里来?”教师引导观察蟹鳃结构,开展“气泡实验”(水中吹气模拟呼吸);
深化期:针对“螃蟹打架”现象,小组合作设计分隔养殖箱,运用冰棍棒测量间距(整合数学与工程思维);
拓展期:开展“蟹市一条街”角色游戏,幼儿自制价签、模拟交易,理解货币换算规则。
2. 支持策略
在组织大班系列活动《古桥探秘》中,教师通过鼓励幼儿实地观察,用放大镜记录桥体纹理;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承重力;在区域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搭建木拱桥;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绘制“未来的智能桥梁”。
3. 家园共育:让文化传承从家庭生根
在开展《老物件的秘密》主题活动时,我们设计了一份特别的家庭任务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向家长发出邀请:“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周请带孩子做一次‘家庭考古学家’,找一件比孩子年龄还大的老物件,听听它背后的故事。”任务要求具体而生动:拍摄老物件的照片、录制孩子介绍物件的视频,最后制作成“时光展板”在班级分享。令我们惊喜的是,这样的设计真正点燃了家庭的参与热情。
四、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成长与突破:在文化浸润中看见改变
随着课程的推进,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曾经说话轻声细语的苗苗,如今戴着自制的导游帽,举着小喇叭在“周庄景区”角色区自信介绍:“这座桥有四百多岁啦!它的桥洞像月亮,倒影在水里会变成月饼哦!”家长们手机里的视频记录着这些珍贵瞬间,也让我们更坚信课程的价值。教师团队同步成长,开发的《昆山文化资源包》成为教学利器——30 张双面图卡正面是文化符号,背面是活动建议;扫码就能播放的方言童谣,让孩子们在晨间律动时跟着哼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更让人感动的是家长群体的转变,会篆刻的爷爷主动来园教孩子们刻砖纹,开面馆的欣欣妈妈带着围裙教孩子们抻奥灶面,课程真正实现了“家园共育”的理想状态。
(二)反思中前行:让课程更贴近童心
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曾用VR 技术带孩子们“游览”周庄,结果孩子们盯着屏幕说:“老师,这个动画片里的房子会动!”这才意识到技术不能替代真实体验。现在我们会先带孩子们实地触摸青石板、闻一闻水巷的气息,回园后再用 VR 观察屋檐雕刻的细节。在评价方式上,最初简单要求孩子“说出三种非遗”,结果出现机械背诵的情况。现在我们在角色区设置“昆山文化街”,观察孩子能否向“游客”自然介绍:“这是万三蹄,要用稻草捆着烧才香!”孩子们还能用星级贴纸自评:“我能独立完成蓝印花布扎染 ⋆ ”,这样具象的评价让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五、让文化的种子在童年发芽
三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用双手触摸家乡的温度。当孩子们捧着自制的“奥灶面”邀请同伴品尝,当他们在古桥上踮着脚数桥洞与石阶的数量,文化的基因已悄然融入血脉。未来,我们计划带着孩子走进菜场比较南北食材的差异,在公交站台观察方言报站的趣味,让课程真正活在孩子们的生活里。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昆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昆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 2021.
[3] 张华 . 经验课程论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