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舞蹈赛事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冯双龙 刘晓倩 刘雅强 王潇楠

1. 沧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河北 沧州 061000 2. 沧州市运河区东屯学校 河北 沧州 061000 3. 保定市竞秀区新秀学校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引言

大运河不仅是流淌千年的“活态遗产”,更承载着民俗风情等丰富文化。近年来,随着体育赛事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趋势加强,不少城市开始尝试将体育舞蹈与运河文化相结合,但多数赛事仍停留在“简单冠名”的阶段,未能形成有辨识度的品牌。体育舞蹈的韵律与运河的流动感存在天然契合点——正如运河连接南北、交融多元文化,体育舞蹈也在融合不同风格中展现活力。如何让这种“契合”落地,让赛事既成为竞技平台,又成为运河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大运河文化带体育舞蹈赛事的现状与痛点

(一)发展现状

走访运河沿线的城市发现,近五年体育舞蹈赛事数量年均增长约15% ,从专业组别的锦标赛到面向大众的健身舞蹈赛,赛事逐渐丰富。一些城市尝试将运河元素融入赛事,比如苏州某赛事加入了评弹配乐的舞蹈表演,虽显稚嫩,却已展现出文化融合意识。

(二)突出问题

1. 文化融合“两张皮”:不少赛事仅在宣传语中提“运河”,实际内容与普通赛事并无差异。比如某赛事号称“运河主题”,但舞蹈编排、现场布置与运河文化关联甚微,观众很难感受到地域特色。

2. 品牌形象“没记忆”:多数赛事名称雷同,如“运河杯”,缺乏独特性;logo 设计多沿用传统体育赛事的线条风格,看过就忘。

3. 传播还在“老路子”:主要靠本地电视台播新闻、公众号发通知,缺乏有趣的二次创作,传播范围局限在圈内人。

三、赛事品牌塑造的核心路径

(一)让运河文化“活”在赛事里

运河文化不是贴标签,而是要融入赛事的“骨血”。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在主题设计上,结合城市特色;在表演形式上,尝试将运河号子的节奏融入拉丁舞的鼓点,把码头工人的协作动作转化为双人舞的托举造型,让舞蹈本身讲故事;在视觉系统上,用运河水波纹做舞台地胶,用漕运地图做选手号码布,甚至让吉祥物“漕漕”“河河”穿着传统漕运服饰穿梭在赛场,强化文化感知。

(二)用系统思维做品牌规划

品牌不是一天建成的。首先得明确“给谁看、是什么”:如果主打大众参与,就突出“全民共舞”的氛围;如果侧重专业竞技,就强调“高水平对决”的调性。其次要建一套统一的品牌“规矩”,甚至对志愿者的服装、奖牌的设计都融入运河元素,让观众无论从哪个角度接触赛事,都能感受到统一的品牌气质。

四、让赛事“ 传得开” 的传播巧思

(一)多渠道搭起传播“网”

现在的传播不能只靠“官方发声”。传统媒体可以做深度,比如和地方电视台合作拍《运河舞者》纪录片,讲讲选手与运河的故事;新媒体要做互动,在抖音发起 # 跟着运河学跳舞 # 挑战,让网友用改编的“运河舞步”合拍;联合沿线城市的舞蹈培训机构,让老师带着学员转发赛事信息,形成“以点带面”的扩散。

(二)让内容“自带传播力”

年轻人不爱看干巴巴的比赛报道,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赛事。比如拍“运河元素拆解”系列短视频,解释舞蹈动作里藏着的漕运故事;搞“赛场探秘”直播,带观众看吉祥物如何设计、裁判如何打分;甚至

可以邀请网红舞者到运河边跳改编舞蹈。

五、区域协同与保障措施

(一)攥紧“拳头”办赛事

可以成立一个协作联盟,每年轮流办“大运河体育舞蹈系列赛”,比如上半年在北方城市办分站赛,下半年在南方城市办总决赛,形成“跟着运河跳遍南北”的体验。还能共享资源,比如互相推荐赞助商,甚至联合开发“运河舞蹈研学路线”,让选手比完赛还能体验沿线文化。

(二)人才与政策托底

赛事要长久,就得有人懂行、有政策支持。可以和院校合作,开短期培训班,教从业者怎么把文化元素编进赛事流程。政策方面,争取把赛事纳入地方“文旅体融合项目库”,能拿到一些场地支持或宣传资源,对小成本赛事来说就至关重要。

六、结论

大运河文化带的体育舞蹈赛事,不该只是一场孤立的比赛,而应成为串联起运河文化与城市魅力的纽带。从让运河元素真正走进舞蹈,到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做好赛事,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当赛事既能让参与者感受到舞蹈的激情,又能让观众触摸到运河的温度,这样的品牌自然有生命力,也能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添砖加瓦。

这类赛事的品牌化发展,其实是对“体育为体、文化为魂”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能为体育舞蹈项目注入新的生长空间,让这项运动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中更接地气、更有活力,还能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开辟新路径——比起静态的博物馆展览,动态的赛事表演、互动的文化体验,更能让年轻一代主动走近运河历史、接纳传统文化。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积累,赛事甚至可能成为沿线城市的“文化名片”,带动周边旅游、文创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赛事聚人气、文化促消费”的良性循环。当然,这需要运营者摆脱短期功利思维,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培育市场,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大运河的“流动之美”与体育舞蹈的“灵动之姿”真正实现长久共鸣。

参考文献

[1] 张庭华 , 杨海晨 . 体育赛事品牌塑造与文化融合路径研究——以马拉松赛事为例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20, 43(5): 89- 96.

[2] 王雪莉 , 李卫东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体育资源开发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 , 2021(2): 34- 39.

[3] 刘清早 . 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 [M]. 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8.

作者简介:

冯双龙(1990 - 5),男,汉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舞蹈;体育教学。

刘晓倩(1990-1),女,汉族,人,学士,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刘雅强(1990-5),男,汉族,人,学士,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王潇楠(1997-6),女,汉族,人,学士,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2025 年市科技创新研究课题项目《大运河文化带体育舞蹈赛事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CZKX 202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