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化评价

作者

杨丽英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实验小学 015400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 , 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者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为学生爱写、乐写注入催化剂呢?

一、爱心评语,助推激励

我们大多教师不辞劳苦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常常挑灯夜战,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了评语。可当习作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是象征地一瞥 ( 多数是看评分 ),便毫不客气地将习作本收起。其中有一个原因 , 就是教师的批语模式化、常规化、概念化,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评语应该是“爱心评语”, 走进学生内心 , 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 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由此看来 , 只有当教师把目光焦点投给了孩子 , 把情感倾注于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 , 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 不再视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而敢于亲身体验——乐写作文。

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让学生警醒,更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好的评语还应该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 , 能与学生娓娓而谈 , 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 , 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作文评语不仅要写在作文本上,更要走进学生心里。

传统的习作评价符号比较单调。一般是在好词佳句下加圆圈或波浪线。从孩子的天性看 , 他们喜欢追求新奇 , 只有常变常新的东西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 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所以 , 教师应尝试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 ,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比如,在批改学生习作时 , 我把事先剪好的各种图案准备好 , 对写得出色的习作奖励一个大苹果 , 或画上一个苹果的笑脸;对有进步的习作送给一粒糖果;对有待努力的习作贴上一颗紫星星,加上一句“加油哪 !”等等。这样 , 体现了评价符号的人性化,个性化,更符合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价时 , 笔中含情 , 笔下传情,以殷股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 , 去呼唤一颗颗心灵。对学生习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新课标习作目标和要求,把学生习作中取得的成绩归纳出来, 予以热情地肯定,让学生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自己感到“我真行”,“我也能做得好”。只有这样,学生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 , 以关切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建议 , 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 , 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 也就不会因这些不足, 失误产生优伤,产生“惧作”心理了。

二、互动评价,凸显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习作教学分别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 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 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在平时的习作讲评课上 , 我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当作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朗读。自己读过后,让学生为自己的习作找读者,让学生交换习作。学生在交换习作时 , 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关键解决他们羞羞答答 , 不太情愿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同桌子读互评时,我首先要求是“欣赏”, 无论再差的习作,“读者”都必须找出优点 , 划出红红的波浪线 , 然后高兴地赞扬对方;第二步用平和的字眼“提醒”, 根据不同的学生 , 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 , 提醒对方怎样写才比较妥当;接着再次进行自评、自改。最后,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 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在教师的指导下 , 学生渐渐掌握了修改方法 , 为了能进一步使学生从批改作文中有所获 , 我利用习作讲评课 , 常常组织学生对批改习作情况进行相互交流。交流中 , 大多数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有谈他人批改效果的, 有谈从他人的习作中得到感受和启发的……从交流收获中学生谈到审题选材的方法 , 表达的技巧 , 读书积累的关键 ,书写的重要 ......

三、关注全体,捕捉亮点

在以往的习作讲评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宣读几篇优秀习作作为一次习作的总结。而事实上 , 当一个老师在肯定几个优秀的同时,也意味着否定其他的学生。因为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的心血 , 对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作品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是差的。老师的不肯定无疑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叶老曾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在人的心灵深处 , 都有被认同 , 被肯定的需要。小学生的这种需要显然更强烈些。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必要的时候要善于放低评价标准。以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同时 , 要善于把对学生的习作发展要求寓于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中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与激励。但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又不允许老师去宣读每一篇习作。解决矛盾的方法是用“放大镜”发现每个孩子习作的亮点 , 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的标尺的话 , 那么 , 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我认为,同一次作文,好生与差生的评分标准可不同。评改“差生”习作时, 要高抬手, 采用“角色对换”的方式 , 对待他们的习作 , 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肯定。每次作文后,我始终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极力从字里行间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在讲评时,总要口头再加上一些的鼓励。如“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传神 ......”“这个句子有了这几个叠词真美 !……“这次作文你的标点使用进步真大 , 学会占格了。错字也少了……”“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刚学过你就会用了, 了不起!……”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我总是极力赞扬鼓励 ,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必须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老师内心的 , 要不吝溢美之辞 , 同时也要注意评语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 , 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关注,又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 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提倡并尊重个性的认识和原始表达, 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应充分挖掘学生写作中所展示的个性差异价值,给予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 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促使学生扬长避短, 不断进取 , 让学生充分地舒展各具魅力的情思,充分享受作文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使人人乐于写作文。

结语: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多元化评价、激励、赏识,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合作乐群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相生。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应该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满怀爱心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各自的表达中感受到点滴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快慰;让学生在各自的起点得到个性的张扬,心智的成长;让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多情”的温暖中得到全面提升。那么,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千姿百态的作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