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骨髓腔输液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实践应用及并发症护理对策

作者

周珠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

一、引言

严重创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青壮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致死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在严重创伤急救中,“黄金 1 小时” 内的有效液体复苏、止血药物输注及生命支持是降低死亡率的核心环节,而建立稳定的血管通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条件。然而,严重创伤患者常伴随休克、外周血管痉挛或塌陷、软组织损伤等情况,传统外周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下降,甚至可能延误急救时机。有研究显示,严重创伤休克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失败率高达 40% 以上,而每延迟 1 分钟建立血管通路,患者死亡率将增加 3% 。骨髓腔输液技术最早可追溯至 1922 年,当时 Drinker 首次提出骨髓腔具有与静脉相似的输液功能;1940 年,该技术在二战期间被广泛应用于战场急救,有效解决了士兵创伤后静脉通路建立困难的问题。本文将从骨髓腔输液的解剖生理基础、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操作流程、护理要点及常见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急救团队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

二、骨髓腔输液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

(一)操作前准备

患者评估:明确患者为严重创伤(如多发骨折、失血性休克、颅脑损伤)且外周静脉穿刺失败或无法穿刺;排除骨髓腔输液禁忌证(如穿刺部位骨折、感染、骨髓炎、骨肿瘤,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器械选择:常用骨髓腔穿刺器械包括手动穿刺针(如 Cook 骨髓穿刺针)、电动穿刺枪(如 EZ-IO 系统)及配套耗材(如无菌敷料、注射器、生理盐水、固定贴)。

环境准备:严格无菌操作,选择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范围直径 ⩾10cm, ),铺无菌洞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

(二)操作步骤(以成人胫骨近端穿刺为例)

定位:患者取平卧位,膝关节微屈,小腿外旋;胫骨近端穿刺点位于胫骨粗隆下方 2cm 处(即胫骨前内侧,骨皮质最薄处),用手指按压确认骨性标志,避免误穿软组织。

穿刺操作:

手动穿刺:用 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紧急情况下可省略),穿刺针与胫骨长轴呈 90 ° 角垂直刺入,缓慢旋转进针,当感觉到 “突破感”(骨皮质穿透)时,停止进针,拔出针芯,连接注射器回抽,若抽出骨髓液(呈暗红色),则证明穿刺成功。

电动穿刺枪:将穿刺枪对准穿刺点,按下启动键,穿刺枪自动穿透骨皮质,拔出针芯,回抽确认有骨髓液后,固定穿刺针。

固定与连接: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将穿刺针与输液器连接,采用输液泵或压力输液袋(压力约 300mmHg )进行快速输液,确保液体顺利输注(成人骨髓腔输液速率可达 100-150ml/h ,压力输液时可达 )。

(三)操作后确认

穿刺成功后,需通过以下方式确认通路通畅: ① 回抽可见骨髓液; ② 输注生理盐水时无阻力,穿刺部位无渗液; ③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确认液体输注后循环状态改善(如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心率减慢)。

三、骨髓腔输液的护理要点

(一)穿刺部位护理

无菌保护:穿刺部位采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每日更换 1 次,若敷料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化脓等感染迹象,若发现局部感染,应立即拔除穿刺针,更换穿刺部位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疼痛管理:骨髓腔穿刺和输液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尤其是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或在输液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药物,降低药物对骨髓腔的刺激。

(二)输液监测与管理

速率控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输液速率,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需快速补液时,可使用压力输液袋(压力不超过 300mmHg ),但需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输注血液制品时,应先将血液制品加温至室温(避免低温血液刺激骨髓腔),并缓慢输注,观

察有无溶血反应。

药物配伍与输注顺序:骨髓腔输液可兼容大多数急救药物,但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如头孢类抗生素与钙剂不宜混合输注);输注高浓度药物(如氯化钾、多巴胺)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药物在骨髓腔内沉积,影响输注效果。

生命体征监测:输液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尿量,记录输液量和出入量;若患者出现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皮肤潮红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排查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循环负荷过重,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三)并发症防治

局部并发症:

渗液 / 漏液:多因穿刺针固定不牢或骨皮质穿透不全导致,护理时应确保穿刺针固定紧密,输注时避免过度加压;若出现渗液,应更换敷料,调整穿刺针位置,必要时重新穿刺。

骨髓炎 / 局部感染:为最严重的局部并发症,多因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护理中需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若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应及时送检穿刺液培养,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全身并发症:

脂肪栓塞: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多发生于严重创伤合并长骨骨折的患者,骨髓腔内脂肪细胞随输液进入循环系统,可导致肺栓塞。护理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应立即行胸部 CT 检查,给予抗凝、吸氧等治疗。

循环负荷过重:因输液过快或患者心功能不全导致,护理时应根据患者循环状态调整输液速率,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量,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

(四)拔针护理

骨髓腔输液的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建议在患者循环稳定、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后及时拔除),拔针时应缓慢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 5-10 分钟,直至无出血,再用无菌敷料覆盖 24 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渗液,避免患者剧烈活动穿刺部位肢体。

四、结论

在严重创伤急救中,骨髓腔输液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可显著缩短血管通路建立时间,提高急救效率,降低操作风险,为患者的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提供可靠保障。护理工作作为骨髓腔输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重点关注穿刺部位护理、输液监测、并发症防治等环节,通过标准化的护理操作,确保输液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急救体系的完善,骨髓腔输液将在院前急救、急诊科、ICU 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严重创伤急救中不可或缺的 “生命通道”。临床急救团队应充分认识到骨髓腔输液的应用价值,加强技术推广和护理质量控制,为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贾竹亭 ; 马会力 ; 孙胜房 ; 陈曦 ; 王佳森 ; 王一帆 ; 毕锋莉 .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 心理月刊 ,2021(03)

[2] 王敬 .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在多发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 临床医药实践 ,2021(03)

[3] 桑丽娟 ; 王中英 .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重创患者救治效果的改善作用. 现代实用医学,2021(09)

[4] 田飞; 米元元; 刘静兰; 张蓉; 张朝晖; 桂升敏; 席祖洋; 张凌云;杨路焕 . 急诊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护士进修杂志 ,2021(02)

[5] 唐菲 ; 杨漂羽 ; 王萍 ; 冯丽 . 骨髓腔内输液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