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

苗方

江苏省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摘要:对小学生来说,如果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前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相应的了解和准备,那么新旧知识的联结便会更加容易,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在小学教学中,语文老师有效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提前发现对文章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在课上学生就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认真听讲,可以让学生合理分配课上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预习状况

1.1预习方式单一,预习内容缺乏个性化

每个教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安排预习作业,有些要求在周末提前预习一周的课程,有些则在每节课后安排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但是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都是一样的,例如:阅读课文三次以上,圈出不认识的新词组,学习课后的生字组,标注自然段落的编号,整理文章的脉络等等,这些都是一成不变的,并没有为每篇课文制定个性化的预习,这样的预习,只能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不会涉及到重点和难点知识。

1.2要求预习,但很少进行检查和反馈

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会认真去做,而有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就未必按要求预习,假如老师不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查、反馈,许多学生就会不做或敷衍了事。

1.3缺乏预习效果展示和奖励

预习一般都是由学生在家中独立进行,因此,一百个学生会给出一百个答案,有些人预习效果很好,预习笔记也做得很好,有些人却是草草写了几笔。在课堂教学中,缺乏预习效果的展示和奖励,会削弱认真预习的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就会降低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策略

2.1注重预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最好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就必须要有兴趣的激发。教师要多方面、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不能一笔带过,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学习的方式,捋顺学习的要求。

例如,在《白鹭》这节课前,教师就可以给同学们安排一个看视频的任务。教师可以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始入手:“同学们,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白鹭,知道白鹭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同学们可能开始讨论,议论不一。最大可能是学生没有见过,压根没了解。因为我们学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有限。接着老师提出:“大家回去利用手机或电脑观看有关白鹭的视频,结合课文进行理解白鹭的生活习性。”听完之后,同学们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在后面的课堂中再次带领学生观看白鹭的相关视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这节课上起来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引发对课文内容的认同感。

2.2教师需要合理选择预习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拼音后,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拼读课文。可是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学习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预习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境。教师要从小学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入手,以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预习过程和内容进行有效设计,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的语文预习效果更加明显。比如,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可以让学生形成主动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另外,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应该让其拥有良好的独立意识。在尊重小学生自主意愿之下,让他们能够对预习内容进行有效选择。比如,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仅不能得到发展,还会对课前预习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从预习的实际内容入手,让学生能够对课前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自己主动预习,提高预习有效性的情况下,真正地彰显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价值。如果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预习内容,则充分彰显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正确预习指导之下,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能力。

2.3课前预习要分层

通常来讲,一个班级里面学生的个人水平都是层次不齐的,个体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对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预习的要求要有所区分。因为预习时学生在课前自主开展的独立活动,所以课前预习任务不易采取笼统的方式。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意愿强度,可以将课前预习的难度分成几个层面,不同的学生就不同的任务进行课前预习。一些基本的任务可列为必须要做的,拓展类的就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喜好来进行选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以六年级《桥》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也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题材,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时存在一些难理解的部分的。那么基础任务就可以设置字词、段落划分等比较简单的任务。选做任务就可以设置得相对难一点,比如,了解什么叫做微小说,故事中最后一句话“第二年,一个老人来这里祭奠,看她的丈夫和儿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2.4检查预习效果

小学生自制力并不强,且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有些小学生在预习时也并没有仔细阅读文章,导致预习效果较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上需要检查学生实际的预习情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老师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了肯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同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也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因为懒惰而放弃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实际的预习成果。(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预习,然后老师选择和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预习效果。在小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也会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差距,能够让学生反省自我,提高学生认真程度。(2)随机选择几位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复述出来,这样一来,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并根据本班学生的预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其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三、结语

预习是语文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老师需要不断优化预习策略,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语文学习课堂,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蒋海珍.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方法[J].中外交流,2021,28(8):529.

[2]闵珏英.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