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李封赛 杨姗姗 王丽丽 姚少鹏 樊戎星 李皓颖 宋涛 芮萍 马增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河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 河北秦皇岛 066600

《兽医微生物学》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微生物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疾病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动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被破坏的学科。通过学习兽医微生物学,为学生在今后的科研、教学、生产、研发等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微生物学》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开设,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知识传授固然关键,但立德树人才是根本。教师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回答 "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必须立足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 的战略高度,通过课程思政这一关键路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兽医微生物学作为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明确要求所有专业课程必须强化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1];《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2022)进一步强调,农林高校要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这也为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2]。由此,在兽医微生物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在介绍正黏病毒科的禽流感病毒时,可以结合我国在抗击禽流感疫情(如H5N1、H7N9)中的成功经验,展示钟南山院士团队与兽医专家的协同攻关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兽医工作在公共卫生安全中的战略意义,激发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在“细菌耐药性”教学中,可通过剖析养殖业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超级细菌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同一健康”理念,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些典型案例与政策要求紧密结合,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更使其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求,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兽医微生物学育人元素的深度挖掘

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兽医微生物学课程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亟需突破传统教学中" 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 " 的局限,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这种深挖不仅是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由兽医专业的特殊使命所决定的。兽医工作直接关系到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在抗击人畜共患病、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社会责任。当前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思政元素零散化、表面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展现学科发展史中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也未能有效联系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重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因此,需要系统梳理课程内容,从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中提炼科学精神,从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中挖掘制度优势,从兽医职业道德规范中凝练职业操守。特别是在人畜共患病防控、兽用疫苗研发、抗生素合理使用等教学重点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树立" 同一健康" 理念,培养服务" 三农" 的家国情怀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这种深挖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立足学科特色,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自然契合点,使思政教育如鱼入水般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需求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加强兽医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部分专业教师存在 " 重业务、轻政治 " 的倾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简单附加政治标签的层面,未能深刻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3]。从学科特性来看,兽医微生物学涉及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动物福利等具有显著社会影响力的领域,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需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人畜共患病防控、抗生素合理使用、实验动物伦理等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效果。现实中,部分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兽医事业发展成就了解不深,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自然融入 " 四个自信 " 教育 [4];对兽医行业服务乡村振兴、保障食品安全等国家战略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 。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需要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集体备课探索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通过实践考察深化对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理解,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立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明大德的新时代兽医人才。

二、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现状及问题

1、思政要素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

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6]。教师在讲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诊断和防控时,较少结合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兽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思政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行业社会价值的深刻认知,难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兽医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也多局限于传统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 [7]。虽然多媒体技术已得到一定应用,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仍显不足,虚拟仿真实验、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尚未普及。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3、课程评价体系偏重知识考核,忽视价值引领

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以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为主,侧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8]。例如,在案例分析或实验报告中,学生是否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关注公共卫生安全等思政要素,往往未被纳入评价体系。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三、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1、整体思路

以 " 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 - 价值引领 " 三维目标为导向,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构建 " 案例驱动 + 混合教学 + 实践反思 " 的课程思政模式,实现显性专业知识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2、具体实施路径

(1)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内容映射

表1 “ 兽医微生物” 课程章节映射的思政元素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和实体课堂互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微课视频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布置线上测验巩固基础概念;同时,学生在 MOOC 平台学习 " 兽医伦理经典案例 " 并提交短评,教师筛选优质观点用于课堂讨论;此外,课程论坛设置实践性议题,鼓励学生结合家乡畜牧业现状建言献策,在专业知识预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中:线下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案例研讨和角色模拟等互动形式深化思政教育:首先展示课前线上讨论的精华观点,围绕非洲猪瘟防控等热点开展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兽医的职业担当;其次组织学生分组模拟 " 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小组 ",在制定防控方案过程中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和法规意识;在实验课程中,采用 " 虚拟仿真 + 实体操作 " 的递进式训练,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操作中的伦理考量,将生物安全规范与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课后:通过多元化的线上活动延伸思政教育成效:教师精选推送《中国兽医百年》等纪录片和国家生物安全政策文件,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报告,深化职业认同;定期举办 " 兽医职业访谈 " 直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一线防控经验,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同时建立 " 线上学习数据 + 线下实践表现 " 的双维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形成持续性的育人闭环。

(3)实践教学渗透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实地考察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技能培养。实验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中,教师不仅讲解无菌操作技术要点,更通过分析实验失败案例强调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的职业准则。在开展动物病原检测实验时,结合当前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组织学生讨论检测结果误差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课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前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合作单位实地观摩,在现场聆听一线兽医工作者分享人畜共患病防控经历,特别是他们在疫情防控中坚守岗位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感受兽医职业的崇高价值。此外,要求学生分组完成 " 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方案设计 " 实践项目,在调研过程中与养殖户深入交流,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实践报告要求特别设置 " 伦理反思 " 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中的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这些沉浸式的实践体验,使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同步推进,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全方位改革。

本研究提出的 " 案例驱动 + 混合教学 + 实践反思 " 三维育人模式,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国家战略需求、职业道德规范、科学伦理意识等价值引领要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从汤飞凡的科学报国精神到当代哈兽研团队的创新实践,从《生物安全法》的法治教育到基层兽医的使命担当,课程思政的实施使专业知识教学获得了更深厚的人文内涵,也为兽医人才培养注入了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疫情应急演练等创新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职业认知;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则促成了理论知识向价值认同的有效转化。这种显隐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培养了其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生物安全的责任担当。

未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化,还需要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真正实现水乳交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兽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专业与思政的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完全能够成为既传授科学知识、又塑造价值观念的重要育人阵地。

[1] 叶青 . 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J]. 教育现代化 ,2020,(77):120-123.

[2] 刘洪银 . 加强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 , 推动卓越紧缺农林人才培养 [J]. 群言 ,2024(6):37-40.

[3] 翟志华 . 新时代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担当问题剖析 [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3):5.

[4] 邵梁杰 . 如何将新时代 " 四个自信 "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 [J]. 科教文汇 ,2019(7):2.

[5] 王大鹏 , 周志帅 .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困局与推进路径研究 [J].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 2024(1):13-16.

[6] 施德兰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改革初探 [J]. 中国畜禽种业 , 2021,17(6):3.

[7] 刘树青, 江晓路, 牟海津, 等. 创新性综合实验在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 , 2007(003):034.

[8] 刘衍芬 , 贾富勃 ." 全程考核 " 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以畜牧兽医专业《微生物》课程为例 [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13(5):3.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YYB202411);

李封赛(1994-),女(汉族),黑龙江省肇东人,博士,任职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兽医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