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 教- 学- 评’ 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

席婷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第二小学 230000

引言:

“教 - 学 - 评”一体化视角之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教 - 学 - 评”一体化是指“教评”“学评”“评学”要素在学科课堂中相互配合,形成动态平衡状态。第二方面,是指情境与“教 - 学 - 评”一体化活动的相互交融,做到情境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评价任务相一致。第三方面, 是指以目标为依据,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调整评价维度,构建“教 - 学 - 评”一体化分析框架。综合这三个方面,教师构建“教- 学- 评”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就要深入分析教材与课标要求,确保情境素材与一体化目标相协调、为一体化评价活动而服务,更可以强化评价反馈助力教与学效果。

一、聚焦关键概念设计目标,奠定一体化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小学苏教版教材不断更新、完善,新版教材为落实教育理念提供了指导,为构建全新教学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教材内富含整体性数学要素——关键概念,其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是学生学习知识、结合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建议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发掘、确定教材内每个单元、课时的关键概念,聚焦关键概念,提出对学生学习、归纳关键概念的要求,作为“教 - 学 - 评”一体化目标。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构成,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关键概念。为了让学生真正通过观察、体验,自主归纳出关键概念,形成对关键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确定本节课关键概念之后,从认识与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生活问题、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设计“教-学 - 评”一体化目标。具体为:(1)能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不同,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理性客观描述这种不同。(2)能利用手边工具操作构建长方形与正方形,在不断操作中归纳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概念,认识到这两种图形周长组成差异。(3)能够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设计的这种“教- 学- 评”一体化目标,与本节课关键概念高度关联,同时指向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计算能力等核心素养,对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的“教- 学- 评”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建情境评价性学习任务,联动情境与教学评要素

“教- 学- 评”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与单一的“教- 学- 评”一体化教学不同,其教、学与评均始于前期设计的目标。“教- 学- 评”一体化目标,是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评的重要“标杆”,也是测量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关键依据。为了更好地测评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应遵循一体化目标导向,创建情境的同时布置相应的评价性学习任务,让真实情境与数学任务、数学知识共同融合于“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中,促使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为例,教师在前期准备环节已经制定了与本节课关键概念紧密相连的“教 - 学 -评”一体化目标。课堂上,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案例创设真实情境:“我们班级采购了一批铅笔,如何将 210 支铅笔平均分给每个小组呢?”生动真实的情境瞬间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然后,教师应遵循课标要求,根据本节课核心素养要求(计算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生活中数学思维运用能力),按照一体化目标,一对一地生成评价任务,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具体为:目标(1)将除数看作是整十数进行试商,按照正确步骤进行除法计算。对应评价性学习任务(1)根据本班级各组的学生数量等真实信息,获取基本数据,整合形成算式进行计算,验算结果正确性,彼此检查计算过程是否规范。目标(2)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评价性任务(2)对其他小组同学展开采访调研,了解其他小组同学每人每天所需要消耗的铅笔数量,利用本节课学习的“除数不是整十数的出发”的计算方法帮助其他小组同学解决“铅笔不够用”的问题。这两个评价性学习任务,分别对应两大一体化目标,关联本节课的两大关键数学概念知识,既可以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参与数学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促使其在明确评价目标的基础上有方向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以评促学。

三、情境之下多元评价,贯彻落实‘ 教- 学- 评’ 一体化

在“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中运用过程性评价,目的是将评价目标作为依据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时生成相应反馈,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与学,联动教、学与评。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根据学生之前完成评价性任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关于面积的大小’主题情境的调研性学习活动”。教师面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寻找教室中的长方形、正方形,请用触摸、对比、猜测、测量、计算、验证等方法,将这些图形按照面积大小排列起来。请对比,同样短边长的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哪个图形面积更大?为什么?请对比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更大,为什么?说出你研究之后得到的观点。”在各组学生合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将“教 - 学 - 评”一体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对各组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数据整理情况、计算正确与规范性、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进行评价,生成过程性反馈。比如,教师对某组学生计算图形面积的行为做出过程性评价,说:“大家做得很好,能够按照面积计算公式逐项操作,但是,是否需要对你们得到的结果进行验算呢?希望大家可以更严谨一些。”教师的评价不仅向学生及时给出反馈,让学生获得肯定,更给出了中肯建议,为学生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操作提供一定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情境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拓展与丰富。相较于单一的“教 - 学 - 评”一体化教学,二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直观性、生动性与体验性。在情境的支持之下,评价目标更加具体细致,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意义更强;评价任务、评价活动对课文主题的关联更强,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方面得天独厚。

参考文献:

[1] 宋军.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 ,2024,(19):87-89.

[2] 陈笑萍 .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0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