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契合研究

作者

田华

淄博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多维契合性,深入挖掘两者在理论根基上的融通性,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哲学基础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内在的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就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探讨。例如,《管子·水地》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认为水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虽然简单直观,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但它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体现。荀子则进一步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天地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接引起了事物的变化,强调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指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遵循着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原理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都强调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所蕴含的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则是在总结人类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思维方式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对立统一思维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对立统一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易经》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种阴阳相互作用的思想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反者道之动”,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体现,它揭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此外,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也蕴含着辩证思维,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把握好度,避免走极端,追求事物的平衡和和谐,这体现了对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对立统一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强调,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都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都强调要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虽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论证,但它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生活经验,生动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则是在总结人类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它为人们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为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思维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提供了文化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思维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

三、价值追求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价值追求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它们都向往着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美好的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理想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同理想一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和崇高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和阶级差别将不复存在,国家将自行消亡,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进步的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向往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都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虽然大同理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朴素构想,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而共产主义理想则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科学的实现路径,但大同理想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则为实现大同理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使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有了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等多个维度上存在着深刻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内在的文化依据和可能性,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