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传统节日之韵,融社区资源之力
彭媛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西平幼儿园 213300
传统节日充当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在代际交替时塑造着群体的道德共识;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关键区域,其资源所蕴含的生活经验与人际规矩,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可真实触碰的实践典例,当传统节日文化核心内容与社区资源实践优势碰面,幼儿品德教育脱离了封闭的课堂范畴,展现出贴近生活和情境化的显著特点。现阶段学前教育范畴,对于怎样打破传统品德教育单向的灌输模式,凭借二者的深度融合唤起幼儿的道德觉悟,依旧没有系统性的实践探索,本文从实际的实践层面切入,解析二者融合的核心要点,创建可付诸操作的实施路径,为幼儿品德教育场景创新与实效增进提供新的思考切入点。
一、幼儿品德教育实践的几个注意点
(一)贴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认知靠的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抽象道德概念的把握,极大程度依赖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传统节日里含有的诸多仪式、符号等,需转变为幼儿可直接感知的形式,社区资源的引入也需充分契合幼儿的活动能力及兴趣特点,在开展节日主题活动期间,不宜采用复杂的道德说教途径,转而采用游戏、绘画、角色扮演等幼儿易于认可的方式,传递友善、分享、合作等高尚品德,使幼儿于直接的体验和互动中,初步建立对品德的认知与理解,当涉及传统节日内“勤劳”的品德教育相关事宜时,结合社区农场的相关资源,引导幼儿参与简易的播种之事,经过亲手去劳作感受勤劳的意义,并非只是口头叙述。
(二)保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节日与社区资源本身蕴藏着多元的文化信息及价值导向,推进品德教育工作之际,要从中严谨筛选跟核心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各个传统节日在价值方面的侧重不一样,社区资源的功能也凸显出多样化的差异点,这就需要在教育期间,按照诚信、责任、尊重、感恩等基本品德形成统一的教育引导。若缺少对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安排,很容易引发幼儿的道德认知出现错乱,不易形成稳定又一致的行为规范,在安排每一项活动设计之际,都得弄清楚该环节在品德培养方面的具体指向,保证所选定的教育内容与预设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联,以此实现教育效果的聚焦与加强。
(三)注重教育过程的情境性
品德的养成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形,与具体场景脱离的品德教育,往往不易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自发,传统节日所形成的独特庆祝氛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契机,可以循序渐进地影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社区当中的自然情形、人际互动等,为品德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实践地方。开展教育活动期间内,需把品德教育的内容巧妙掺入节日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依靠社区里的真实互动场景,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模仿借鉴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且认同道德规矩,而不是单纯借助语言的传授和强灌,借助真实情境里的体验,幼儿会更深刻地理解品德的意义及价值。
(四)强化教育主体的协同性
幼儿品德教育不是只靠单一主体担责,它牵扯到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个不同的主体,传统节日往往是家庭跟社区共同参与庆祝的活动,这就需要聚合各方的力量,造就强大的教育共同作用力,幼儿园要主动承担起对接社区资源的任务,主动引导家长投身节日主题教育活动,防止因不同教育主体的理念差别,造成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在节日活动筹备之前,跟社区各相关部门达成教育共识,向家长明白地传递活动期间品德培养的要点及方法,保障幼儿园、家庭、社区在教育行动上方向相同,共同促进幼儿品德的积极发展。
二、怎样利用传统节日跟社区资源展现幼儿品质教育
(一)转化节日符号,设计适龄教育活动
把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符号转变为幼儿能理解的内容,是开展品德教育的关键前提,而借助社区资源去创设恰当的活动形式,就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效果,节日符号体现着特定的道德寓意,如元宵体现的团圆、清明饱含的缅怀、中秋寄托的思念等,需经由简化的仪式、具象的活动,让幼儿感知并体悟这些寓意,社区当中的文化场馆、自然环境、各类设施等,均可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后盾,辅助把抽象的道德信条转化为幼儿可操作、可投身的具体行动,让品德教育增添实践性与感染力。
例如,在新春佳节之际,幼儿园跟社区服务中心一起认真策划“贴福字”主题活动,凭借沉浸式体验让幼儿体悟传统文化的温情,教师依靠生动形象的故事叙述,把“福”字的源头和春节全家团聚的习俗慢慢诉说,从甲骨文中“福”字的象形含义,到民间贴福字许愿平安的传统做法,引领幼儿在倾听里体会家庭团聚的温馨以及亲情的珍贵。社区专门邀约书法爱好者莅临园所,只瞧见一片墨香弥漫,老先生凭借熟练笔触示范福字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点画之间彰显汉字风采,幼儿们屏气凝神地观摩过后,有教师与志愿者在一旁协助,手执毛笔尝试去临摹:有的十分小心地蘸取墨汁,有的聚精会神调整纸张角度,同伴们自行分工合作,你做裁纸事,我来递笔活,他轻声说道“墨别蘸太多”,在互动时悄然懂得分享与互助,稚嫩笔触虽透着一股朴拙,却饱含着真诚。孩子们捧着亲手写的福字,脸上流露出自豪感,他们以郑重的态度把作品贴在门楣,还以稚嫩的声音向父母长辈道出新年的祝福,在这个步骤里,孩子们不仅亲身体悟了传统习俗的魅力,更于实践中强化了对关爱家人、融洽相处的理解,使传统文化的种子于幼小的心灵里悄悄萌芽。
(二)整合多元资源,聚焦统一教育目标
结合不同传统节日的价值要义,精准甄别社区资源中跟品德目标相匹配的元素,安排主题明朗、内容紧凑的教育活动,是增强幼儿品德教育实际功效的关键,各个传统节日均有它的核心价值,以这一核心价值为依托,整合社区里的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模式,依靠对资源的集中运用,可加强幼儿对特定品德的认知及实践操作,避免教育内容极度分散造成教育效果变差,让幼儿在集中开展体验与学习的时候,对某一品德取得深刻又稳定的领悟。
例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幼儿园可把“缅怀先烈、珍惜当下”作为重点教育目标,和社区纪念馆、退役军人服务站合作联动,周全策划一系列熏陶式教育活动,教师借助历史图片、手绘连环画等直观的表达载体,生动地诉说清明节的文化渊源以及缅怀先烈的传统内涵,采用“红旗为什么是红色这种颜色”“英雄们做了哪些事迹”等启发性发问,引导幼儿初步体悟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幼儿单纯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籽。社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专门拿来泛黄的战地日记、英雄勋章复制品等珍贵史料,采用幼儿能理解的叙事办法,呈现先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就义的感人画面,让抽象的“英雄”形象从不可捉摸变得可感可触,退役军人身着干净的制服走进课堂,从自己是亲历者的角度,以朴实又充满力量的话语来讲戍边守岗的日常、救灾抢险的片刻,把“奉献”具象化呈现为风雪中的巡逻、洪水里的坚守,让幼儿在倾听之中感受责任与担当的内涵。活动进入高潮阶段,孩子们在教师及社区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排成纵队前往社区烈士纪念碑,孩子们手上捧着亲手做的纸花,处于庄严肃穆的环境里静静伫立,伴着稚嫩的《歌唱祖国》旋律响起,依次把花束轻轻置于碑前,这一系列凭借社区资源开展的教育实践,令“珍惜”与“感恩”这认知层面的概念,变为可目睹、可参与的具象举动,使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里实现代际传承延续。
(三)创设真实场景,促进品德体验内化
依靠传统节日自带的天然情境,结合社区生活场景设计多样互动环节,可使幼儿在实际的体验里深化对品德的认识与理解,节日的庆祝流程里天然包含着多样的人际互动,社区当中的公共场地范围、生活空间领域等,为这些互动搭建了真实的实践平台,幼儿借助参与真实的节日活动,在与他人互动、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里,能够直观地体悟道德规范的意义与功用,逐渐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稳定行为习惯,实现品德从认知到行为的有效过渡。
例如,七夕节期间,幼儿园与社区公园管理处一起精心筹备“乞巧互助”主题活动,教师以生动的讲述说明七夕节祈求心灵手巧、鼓励邻里互助的传统意义,靠情境提问引导幼儿去思考:“要是同伴碰到困难,我们能做些啥?”在社区公园专门划分的活动区域里,手工制作区堆放着彩纸、丝线等手工材料,游戏区陈列了便于一起协作的道具,让活动呈现出温馨有序的整体基调。手工制作这一环节,孩子们专心做纸鸢、编彩绳等传统手工艺品,面临复杂的折法或者缠绕手法,孩子们主动找身旁的同窗求解,那些已把技巧掌握的幼儿俯身去示范,耐心襄助同伴完成作品,彩线交错里传递着稚嫩的情谊,进入游戏阶段,幼儿按组别去参与“鹊桥共渡”“巧运彩珠”等协作类游戏,在把道具传递、路线规划好的过程中,他们学会去倾听不一样的意见,出现失误时彼此加油打气,依靠默契配合战胜了难关。整个活动开展期间,真实的交往场景成了品德培育的理想沃土,幼儿在一轮轮相互协助中领悟分享的快乐,在包容同伴犯的失误里培养同理心,活动收官阶段的小组讨论里,孩子们以天真的言辞整理参与体验,把协作之际的会心一笑、助人后的满足体验慢慢讲出,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把外在的行为实践逐渐转化为对友善互助品德的深刻认同,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在幼小心灵间悄然生长。
(四)联动多方主体,构建协同教育机制
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的教育机制,依靠传统节日的有利契机开展联合活动,可形成强大的品德教育综合力量,传统节日为家庭与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相关事件,在这些活动期间,各个主体承担着不一样的角色,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幼儿园得发挥主导的功效,主动挖掘社区资源,合理指导家长介入,让品德教育贯穿在节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里,实现教育效果的极致优化与最大化,保障幼儿在各种场景里都能接受到相同的品德引导。
例如,当腊八节来临,幼儿园跟社区居委会、超市一块儿策划“送温暖”活动,教师跟幼儿介绍腊八节喝腊八粥、关爱他人的传统习俗,引导幼儿懂得关爱弱势群体的真正意义,社区居委会给出该社区内孤寡老人的信息,超市为此次活动赞助了熬制腊八粥的食材。家长陪着幼儿一块儿熬制腊八粥,而且准备小份的慰问物件,幼儿在教师、家长跟社区工作人员带领的过程里,去到孤寡老人家里,向老人送上腊八粥跟慰问品,跟老人交谈,社区工作人员记录下幼儿同老人互动时的温馨瞬间,活动完毕后反馈给幼儿园与家长。教师发起幼儿绘画活动,描绘出自己给老人送粥的画面,家长在家鼓励孩子说说活动的感受,并引导幼儿在日常日子里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多方主体的合作配合,让关爱他人的品德教育从园所活动顺利拓展至家庭生活和社区实践里面,形成了持久又深刻的成效。
结语:总之,借助传统节日的深厚情韵与社区资源的充沛力量开展幼儿品德教育,不仅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还能进一步拓展品德教育的范围与途径,在实践操作阶段,教师所应做的就是精准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方力量整合起来,依靠用心创设情境和充实实践体验,使品德教育自然地融入进幼儿生活里,依旧要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及内容,进一步深挖传统节日与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品德养成给予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助力其成长为具备良好品行与健全人格的社会一分子。
参考文献
[1] 高慧琼 . 善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实施幼儿品德教育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4):1- 3.
[2] 黄明玥 .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D]. 湖北师范大学 ,2025.
[3] 胡少平 . 农村幼儿园结合本地民俗开发中国传统节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6):187- 189.
[4] 王 晨 羽 . 与 德 育 相 融: 让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走 进 孩 子 内 心 [J]. 留学 ,2025,(01):55- 57.
[5] 陈宝华 . 致志在于善俗善俗本于教化——传统节日背景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0,(82):16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