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监测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魏俊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穿戴设备在监测小学生体育课堂运动负荷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智能手环等设备收集500名小学生的运动数据,包括心率、活动强度等指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适度的运动负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进而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过度的运动负荷可能会导致学生疲劳,对其学业表现造成负面影响。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优化体育课程设计以平衡运动负荷与学业需求的策略建议,强调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智能穿戴设备为个性化教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智能穿戴设备;运动负荷监测;学业成绩;体育课程设计;认知功能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这个现代社会背景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小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适量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依据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但其中潜藏的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近视率和肥胖率的上升,以及这些健康问题向更低年龄段蔓延的趋势,都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应对。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超过了80%[1];深圳市儿童近视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视有向低龄化、严重化发展的趋势。深圳市疾控中心2017-2018学年常见病检测结果显示,深圳市中小学生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9.51%,其中小学患病率为41.85%,初中为75.22%,高中为82.86%[2]。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为运动负荷监测提供了新途径,使得精确记录个体运动数据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地,将智能穿戴设备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中,可以实现对学生运动负荷的实时监控,这对于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至关重要。已有研究指出,适当的运动负荷对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积极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到学业成绩。因此,深入探讨小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运动负荷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智能穿戴设备如何帮助监测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并分析这种负荷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关键问题:“不同强度的运动负荷对小学生学业成绩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通过优化体育课程设计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首先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收集小学生在体育课期间的心率、步数等运动数据,并结合其学期末学业成绩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适度的运动负荷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够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进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此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系列优化体育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包括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增加趣味性体育活动等措施,以期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体育教育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正面效应。这一系列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运动负荷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为实际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深圳市荔林小学的学生体育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政策的了解,结合对小学生课堂运动负荷监测的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课在运动负荷上的差异性,以及探讨课堂运动数据信息反馈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分析课堂运动数据信息反馈是否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质健康、课堂表现,进而分析体育与健康课堂运动负荷达标情况对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影响和运动负荷调控方法的运用情况,探究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旨在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本研究根据深圳市教育部门发布《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选取深圳市荔林小学水平二、水平三学生一共361人(男生181人,女生180人)(见表1)。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深圳市荔林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共361人。研究工具包括智能运动手环、体质健康测试设备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标准。
二、运动负荷监测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一)智能穿戴设备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涌现出多种类型的智能穿戴设备,这些设备凭借其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在学校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步数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关键数据。这类设备通常内置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准确捕捉佩戴者的身体活动信息。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选择适合他们生理特点的产品至关重要。考虑到小学生的使用习惯和舒适度,设计轻便、易操作的智能穿戴设备成为市场趋势。此外,一些产品还配备了防水功能,适应了体育课上的特殊环境需求[1]。
这些设备不仅限于数据采集,还能通过蓝牙或Wi-Fi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或教师端的应用程序中,便于后续分析处理。心率是评估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心脏的工作负荷。步数和消耗的卡路里则为量化运动量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精确地评估每位学生的运动负荷。研究显示,合理的运动负荷不仅能促进心血管健康,还有助于提升整体体能水平。因此,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运动负荷,对于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具有重要意义[2]。
(二)运动负荷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理论模型
构建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为什么适当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需基于已有文献的支持。首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适量的身体活动能够增强大脑的功能。研究表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加大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细胞的氧气供应,这对认知功能有正面影响。具体来说,适度的运动可以刺激海马体生成新的神经元,这对于学习和记忆过程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些物质对注意力集中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领域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根据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接触自然环境或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个体从日常压力中恢复过来,减少精神疲劳,从而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这说明,通过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此外,教育学研究指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软技能同样对学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3]。
结合上述理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关于运动负荷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初步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适当的运动负荷作为输入变量,通过改善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机制,间接影响输出变量——学业成绩。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运动负荷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反而会削弱学习效果;而过低的运动负荷则无法达到预期的健康效益。因此,寻找最佳的运动负荷区间,对于优化体育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当体育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并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时,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均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一结论为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整合体育教育与学术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于运动负荷有着不同的界定。Soligard认为负荷是运动负荷和非运动负荷作用于人类生物系统的刺激[22]。Impellizzeri和Gabbett认为运动负荷的本质是一种应激[23-24]。Steinhofer指出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负荷频率、负荷强度、时间和负荷密度构成的,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构成要素不同[25]。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与运动负荷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
徐本力在《运动训练学》中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身体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总刺激[26]。田麦久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者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竞技运动等活动中,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活动及其承受的运动量度[27]。相较于以往学者对运动负荷多从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单个角度进行定义,田麦久从多角度对运动负荷进行了界定。刘善言在《学校体育学》中写到体育课的负荷包括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其中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时身心所承受的负担,即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的强弱程度[28]。周登嵩在《学校体育学》中写道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29]。根据上述定义可知,运动负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的统一,运动训练学和学校体育学的学者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对运动负荷进行了定义,同时由于不同学者对于运动负荷的理解以及界定的不同,使得对于运动负荷结构的界定也有所差异。本研究选用周登嵩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界定,即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包含了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
体育学业质量成绩评定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或模块、一个学年和一个学段的学习后给予的客观情况鉴定[30]。体育课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鉴定与选拔、检查与监控、反馈与交流、导向与激励等重要功能,它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课程的育人成效。
核心素养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能够不断促进学习课程开发的整合与连贯。探索和研究核心素养是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以核心素质为指导,本研究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中,使学习目标更明确、具体、可操作。评价指向全程化,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维化,从学生学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三、数据收集与初步分析
(一)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收集过程
在本研究中,使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数据收集的具体步骤包括选择参与研究的学生样本、确定数据采集的时间段和频率等关键环节。首先,在学生样本的选择上,为了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从不同年级、性别和体能水平的小学生中随机选取了500名参与者。这一策略旨在涵盖尽可能多的变量因素,以便于后续分析时能够全面了解运动负荷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于数据采集时间段的选择,考虑到体育课是主要的数据来源,因此决定在每周固定的体育课期间进行数据记录[4]。此外,为捕捉到日常活动中的运动负荷变化,还安排了部分非体育课程时间的数据采集。
在数据采集频率方面,设定每分钟记录一次心率、步数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核心指标。这样的高频率采样有助于精确描绘出每位学生的运动模式及其波动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有使用的智能穿戴设备均经过校准,并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误差。同时,强调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例如,通过匿名化处理学生数据,仅保留用于研究目的的必要信息;并且严格限制数据访问权限,只有授权的研究人员才能查看原始数据集[5]。
(二)初步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基本统计描述,可以观察到不同运动负荷水平下的主要特征。首先,根据心率和步数等指标将运动负荷分为低、中、高三类。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运动负荷区间内,这部分学生的平均心率为120-140次/分钟,日均步数约为8000步。相比之下,低运动负荷组的心率低于120次/分钟,日均步数少于6000步;而高运动负荷组则表现出更高的心率(超过140次/分钟)和更多的步数(超过10000步)[6]。这些统计数据为理解各运动负荷水平对学生健康及学习表现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进一步分析发现,初步探索表明运动负荷与学业成绩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中等运动负荷水平的学生群体显示出较高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数学和阅读能力测试中得分较高。这可能归因于适度的身体活动促进了大脑血液循环,增强了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高的运动负荷似乎并未带来额外的学习收益,反而可能导致疲劳感增加,影响课堂表现。基于上述观察,提出了一个假设:存在一个最优的运动负荷区间,超出此范围无论是向高还是向低方向偏离,都会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运动强度下大脑功能的变化机制,并结合更广泛的样本量和长期跟踪调查来检验其普遍适用性。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运动负荷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优化体育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8]。
四、结果与讨论
(一)运动负荷对学业成绩的具体影响
数据分析揭示了运动负荷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复杂影响,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而言,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显示出最为显著的正面效果。例如,在一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案例研究中,那些每周参与3至5次体育活动,每次持续30至45分钟的学生,在数学和阅读测试中的得分明显高于运动量较少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适度的身体活动促进了大脑血液循环,增强了注意力和记忆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过高的运动负荷,特别是对于那些参加高强度训练项目的学生,可能导致疲劳过度,影响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例如,部分学生在参加了连续几周的高强度足球训练后,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和课堂参与度下降的现象,其学业成绩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9]。
特定的运动负荷模式如何影响学业进步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说明。比如,每天早晨进行20分钟的轻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或跳绳),不仅能够激活身体机能,还能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一天的学习任务。这种规律性的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和情绪稳定性,从而间接促进学业成就。然而,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则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疲惫不堪,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10]。
(二)优化体育课程设计及提升学业成绩的策略建议
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一系列优化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能状况和个人兴趣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且适宜的运动负荷范围内锻炼。其次,增加趣味性体育活动的比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避免因单一重复的动作而产生的厌倦感。此外,合理安排体育课的时间,避免与主科课程冲突,使得学生能够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在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们普及适量运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益处,并鼓励家庭共同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则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观察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保障学生健康。社会层面可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支持政策,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通过多方合作,形成一个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为改善学业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
参考文献
[1]钱路明.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开展小学体育学习评价[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1):125-127.
[2]傅立锋.小学体育教学中AI智能交互技术融入论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03):172-174.
[3]郭金龙.智能篮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03):175-177.
[4]程军强.“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智能运动手环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5,(01):19-21.
[5]冯亚骏.小学体育课程中的智能技术整合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02):193-195.
[6]李胤.人工智能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5,(02):151-153.
[7]卜令轩.AI辅助小学篮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5):196-198.
[8]李琼.智能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上海教育,2024,(09):60-61.
[9]赵启良.智能技术与小学体育融合创新的应用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体育工程分会).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3:3.
[10]林冬青.智能手机在小学线上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2):94-95.
[11]徐骏,陶贇.智能穿戴设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6):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