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索
王田英
武平县实验小学 福建 武平 364300
引言
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对于数学教学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并体会到抽象的数学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状态下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并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
一、导入环节中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毫米、分米与千米”第一节“毫米与分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在导入环节加强学生的模型意识。可运用生活中需要精准测量的场景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例如,制作精致的木质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精准测量木板的厚度和长度,在度量小物件的过程中如度量珠宝首饰的大小、手表零件大小等过程中都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是否足够精准?借此机会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毫米、分米,使得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数学,并且体会到准确地刻画数学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时应用数学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及探究欲,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模型意识。
(二)复习与导入并行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厘米和米,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并举例。接着组织测量活动,如测铅笔、书本,学生发现测量结果非整厘米数时厘米作单位不精确,教师顺势提问引入毫米概念。引入分米时,让学生测课桌长度,因米作单位太大、厘米太繁琐引出分米。这种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式,能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理解数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系,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模型思维培养
(一)利用模型直观教学
为了让同学们能直观地感受出1 毫米与1 分米的长度,可以用直尺、实物等学具来帮助。教师将直尺拿在手上给学生看,让学生仔细看看直尺上的刻度线,并引导学生去找出直尺中间1 厘米里面每一小格的长度是多少?然后让这个学生们一起数一下,1 厘米里有几小格?从而得出1 厘米等于 10 毫米这一结论。再让学生用手指在直尺上指出 1 毫米有多长。另外,出示厚约 1 毫米的物体(如:身份证、1 分硬币)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测量。学生用手指按着 1 毫米的纸片放进 1 厘米里标出 1毫米的位置,用手去触摸一下这块 1 毫米的纸片的薄度,然后再摸一摸桌面上的课本及练习本的表面到底有没有那么厚。通过各种材料,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把头脑里的事物形象化出来,在头脑中构建起长度的概念。
当教学 1 分米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米尺把 10 厘米的长度指给同学们看,并告之它们代表的就是 1 分米,然后由同学自己来直观的感受一下 1 分米有多长;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直尺,找找看从刻度 0 到刻度 10,或者从刻度 1 到刻度 11 这些就是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可以用手比画出来,自己先试一下,然后再与同学之间交流比画的动作,自己再用老师的手来量一量自己的手和实际的 1 分米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最后还能通过展示粉笔盒的边长、铅笔的长度等方法,增强学生对 1 分米长度的实际认识,在头脑中建立 1 分米长度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增强学生操作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身边的一些物体(例如:橡皮、铅笔盒、桌子等)使用毫米和分米来作为测量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测量的结果来进行计算,为了能使得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毫米和分米,还可以利用白板进行板书,并在此期间引导学生去思考,思考应该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又该怎样准确的读取到具体的刻度,最后是又该做怎样的一次换算,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和认识毫米以及分米。比如测橡皮厚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用毫米作单位才合适;测量课桌的长、宽时,可用分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并能较好地认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长度模型,这样做,能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老师还能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展示自己剪好的纸条,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剪的以及自己的感受等等。这样在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交往、团体合作的能力。
(三)采用问题引导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对学习过的毫米以及分米知识通过实际的问题引入,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如黑板的长度、窗户的高度、灯管的长度等”。让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一过程里面能让学生思考判断哪些长度单位更适合物体,对于这一类题目,都需要学生们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把直观看到的物体长度换算成相对应的数值。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解答一些计算题:“一根绳子长 3 分米,另一根绳子长 20 厘米,两根绳子接在一起后长多少厘米?”首先,要将 3分米换算为30 厘米,再进行计算。像这样基于教学重点来设计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于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更灵活地把所学数学模型运用到现实情境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认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就要将具体问题抽象化、数学化,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来解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利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费晨烨.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5,(27):28- 29.
[2] 黄大勤 . 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09):110- 112.
【本文系“ 2024 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模型意识教学新路径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 X 24- 200)”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