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成果应用研究

作者

张蓉

武威市实验幼儿园 733000

引言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其自主性、探究性特点在幼儿个性化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目前部分幼儿园区角活动出现资源供给同质化、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等情况,制约了活动教育价值的发挥,乡土资源是幼儿生活环境中可感知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包含本土自然景物、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丰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承载文化内涵的天然优势显著。将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区角活动,既能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又可为幼儿搭建起生活与教育间的桥梁。鉴于此,本文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成果应用展开研究,既是回应幼儿园教育实践需求,又是探索本土文化传承路径。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成果表现

(一)幼儿综合发展的多维促进

乡土资源在区角活动中的融入,给幼儿带来多维度的发展契机,其成果直接反映在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方面。从认知方面看,幼儿通过与乡土资源的互动,对本土自然和文化产生具象认识。在“自然角”里观察本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就能直观感受到植物生长同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民俗区”接触到本土传统节日的服饰和器具,幼儿可以初步体会本土文化的象征意义。这种结合生活场景的认知方式,契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性,让抽象知识变成可感知的经验。从能力上看,乡土资源的操作性推动幼儿动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乡土材料种类的丰富性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用本土黏土进行塑形、用农作物秸秆进行搭建等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尝试操作中,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同时,幼儿在对乡土资源的探究活动中,如讨论“为什么本土水稻夏季生长旺盛”等问题,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在情感上,乡土资源的文化属性让幼儿培养起本土情感,当幼儿在区角里经常面临有关家乡的资源,比如画本地的地标建筑、学唱本地的童谣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逐渐变强,这种情感体验成了其文化素养形成的基础。

(二)区角活动质量的显著提升

乡土资源的引入对幼儿园区角活动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成效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多样化上。在活动内容上,乡土资源的加入打破了区角活动内容“脱离生活”的局限性。传统的区角活动,大部分材料和内容都是标准化的教具,与幼儿的生活存在距离,而乡土资源是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元素为主,如将本土水果、蔬菜放入“益智区”,作为分类操作材料;将本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融入“美工区”活动,让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从而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活动形式而言,乡土资源的多种多样支撑区角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乡土资源方面,包含自然、文化、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可以适配不同种类的区角活动。在“角色扮演区”里,幼儿能以本地的传统工作(如篾匠、陶工)的相关服饰和工具展开模仿游戏;在“语言区”,幼儿能针对本地民间故事实施创作、讲述,推动活动形式得到丰富,活动变得更有灵活性与趣味性,而且拓展了区角活动的教育作用,达到了“玩中学”“学中悟”的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成果应用路径

(一)成果应用的实践策略

成果应用要依靠具体的实践策略,从区角活动设计与多方协同两个方面推动,保证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区角活动中不断显现。就区角活动设计而言,要创建“乡土资源 - 幼儿发展目标”的整合机制,按照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需求,对乡土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筛选和转化。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取触感比较鲜明、操作较为简单的乡土资源,如光滑的鹅卵石、柔软的棉花等,用以开展“感知区”的触觉探索活动;针对大班幼儿,可以选用具有探究性质的乡土资源,如本土土壤样本、传统工具模型等,配合“科学区”的探究目标来设计活动。要重视不同区角之间的资源联系,把“自然角”搜集到的本土植物标本与“美工区”的绘画活动结合,达成资源利用的循环,从而加强成果应用的系统性。在多方协同方面,要创建“家园社”联动的资源应用网络,幼儿园通过家长课堂、资源征集公告等途径,引导家长加入乡土资源的搜集与应用,可以请家长带着幼儿去采集本土植物,讲述家庭里的本土手工艺品。与社区形成合作,依靠社区的文化场馆、田间场地等资源,把区角活动拓展到社区之中,如在社区农田执行“小小农夫”主题区角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乡土环境里加深体会。这样的多方协同模式,不但拓宽了乡土资源的获取途径,而且使成果应用从幼儿园扩展到生活场景,加强了应用的连续性。

(二)成果应用的保障机制

成果有效运用需要保障机制的支撑,从资源开发与教师能力两方面构建保障机制。在乡土资源开发上,建立系统的资源库建设机制,幼儿园组织教师对当地乡土资源进行调研,按照“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手工艺资源”等类别分类整理,形成资源清单;在此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教育性转化,把本土民俗活动变成可以操作的区角活动方案,把本土自然材料经过安全处理后放到教具库,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季节、幼儿兴趣调整资源内容,春天引入本土花卉资源,秋天引入本土农作物资源,使资源库保持时效性和适用性。在教师能力方面,要强化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制,教师是成果应用的执行者,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及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成果转化的效果。幼儿园可以采用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等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通过理论培训让教师知道如何将乡土资源与区角活动相结合的教育原理,通过实践研讨组织教师就“乡土资源在区角活动中的应用难点”进行交流、分享成功的案例以及解决办法。邀请本土文化研究者、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做讲座,给教师提供一些资源应用的实践参考,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扶持,保证教师有能力将乡土资源有效地应用到区角活动中,为成果应用提供人力支持。

结束语:以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实践,在促进幼儿综合发展和提高区角活动质量上已显现出显著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本土活力,也给本土文化的早期传承打开了新的路径。以“设计整合—多方协同”实践策略、“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保障机制,可推动成果由实践到常态化的应用。后续要继续探寻乡土资源同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途径,尝试把生态可持续观念、数字技术记录与展现等新要素加入到区角活动中,既要守住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提升其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的适应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严会, 王璐璐. 立足乡土资源开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以湖北省天门市岳口镇中心幼儿园实践为例 [J]. 新班主任 ,2025,(23):7- 8.

[2] 赵红桃 . 把握乡土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7):172- 174.

[3] 刘润秋 . 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创新实践 [J]. 知识文库 ,2025,41(11):111- 114.

注: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5 年度立项课题“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成果推广应用研究” (课题立项号:WW[2025]CGZX 010)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