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实践研究
马彩彦
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初级中学 741200
数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逻辑性与抽象性。伴随着以新课标为引领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创新化教学逐渐走入义务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分支,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支架时,教师应依托现有的育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实践价值
“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数学课堂中的一大难点,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点时通常会遇到挑战,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与探究兴趣将逐渐减退。为改善这一现状,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实践,引入多元化与先进性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数字化教学等,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巧用微课,弱化难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是课程的重难点 [1]。从目前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会面临以下挑战和困境,如:理解困难、计算错误与应用问题等。“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体系抽象且复杂,学生在学习之初往往会感到知识晦涩、难懂。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塑已有的教学流程,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规划,引入数字化资源,基于微课的优势,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动态演示方程组的解法,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疑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将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代入法与消元法等内容输入到微课件中,将视频剪切成多个短片段,每个片段对应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切换到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示一道例题:周末,明明和家人去果园摘果子,明明摘了4 个苹果和 3 个橘子,共 7 斤,明明的家人摘 3 个苹果、4 个橘子也共7 斤,求苹果和橘子各自重量。在解题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应用代入和消元法求解方程。基于各组的解题结果,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电子白板详细展示解题过程,动态展示抽象的数学概念,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依托情境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要想凸显教学成效,需要优质且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系作为支撑。新课标倡导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情境教学有着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立体,促进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2]。因此,在策划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征与生活经验的学习场域,辅助学生深化数学问题,强化数学思维。例如:在新课导入前,教师可展示一道简单的学习之前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式作为新课导入例子,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后续的课堂学习中,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出示一道带有生活性的例题:8 辆大车搭配 20 辆小车能运 480 吨货,而 10 辆大车加 6 辆小车可运 524 吨货,求大、小车各自的载重量。通过设置应用性问题,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讲解,学生会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建立深刻的认知。
(三)布置课后作业,形成知识巩固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巩固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需要及时梳理当堂课程内容,做到温故知新、查缺补漏。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情分析,合理布置作业,将作业分为基础和拓展两大类型,带领学生全面复习,在形式多样的题型中提高解题能力,积累解题技能。同时,在题目设置上应做到突出重点,强调“量少而精”,包括分配类问题、行程类问题等,促使学生在反复地练习中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巩固效果,从而提高作业设置的有效性。基于学生的作业成果,应及时进行作业评价与反馈,指出学生的学习短板,辅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从而凸显整体的教学成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中,积极推进“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实践,对提高育人质量有着深远影响。“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环节,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新型教学路径,更新育人思想观念,重视知识建构,以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强.聚焦核心素养推动单元整体教学——以“ 二元一次方程组”课堂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5,(17):93- 96.
[2] 符春艳 .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关系探究 [J]. 理科爱好者 ,2025,(01):6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