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破常态课小知识点教学,将大单元知识群复习推陈出新

作者

李天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江苏南京 210046

随着国家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艺术课程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课中,要求教师将课程目标从学生进行单一的欣赏、演唱、以及音乐情绪的理解提升到结合大单元教学对音乐文化的浸润、表演手段的创意实践,将音乐周边艺术形态更好地穿插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教学当中,有效地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生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音乐课离不开节奏训练、音色听辨,反观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所学的同类知识进行有趣、高效地整合,并将重难点精简地提炼,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地回忆最重要的知识点并能举一反三的准确运用于课堂上的表演实践,在于教师能否在复习课中将已学知识点进行有效划分、串联、合并与延展,用不同的展现形式让学生既加深印象又能“听”中再学,“做”中再练——即是新课标中“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扎根于课堂的最终效果。

一、以民族乐器的音色听辨与节奏训练复习为课例。

民族乐器中的打击乐器音色,分为大型打击乐器与小型打击乐器,都是为烘托乐曲气氛的作用。大型打击乐器如:云锣、大锣、大镲、吊镲、大鼓等。小型打击乐器如:小锣、小堂鼓、小镲、三角铁、木鱼等。单一的节奏训练,将节奏编排到不同的打击乐器当中,并不能唤起学生对不同打击乐器音色差异的猎奇心,因民族打击乐器在独奏中的音色表现并不悦耳动听,多数是与民族吹管、弹拨乐器的有效结合,作为伴奏乐器来发挥其作用与音色特点。教师在复习课上想要高效且有趣,即可打破常规书本课例教学,将所有民族打击乐音色与相关音乐艺术文化相结合。例如:针对单一节奏的训练设计,可通过取材与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打击乐节奏片段,先通过让学生欣赏民族打击在艺术中的实际运用,使学生在复习课中首先感受影音视听中的节奏魅力,充分体会影视艺术文化与民族打击音乐的完美融合。再通过精准的设问,例如:听音乐中的打击乐器音色,将乐器中的音色特点与节奏特点相对应,通过音乐的起承转合与剧情走向相呼应,把音乐情感的色彩变化带入电影片段,继而引领学生分析电影人物性格与音色之间的联系,再设计可操作的节奏训练,形成一节别有风味的节奏练习、音色感受、电影赏析综合课,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也更加有深度,将音乐配乐、作曲、配器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融入在内,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

现在来说说电影艺术。一部有声电影,即涵盖了音乐、美术、文武场等多种艺术表演要素,正是由这些艺术要素的巧妙配合,才能呈现出该电影的完美形态与故事走向。电影的精彩片段通常离不开符合电影剧情走向的配乐,可见音乐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乐在电影中,既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

根据音乐资料显示,1905 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京剧,作为一种民族国粹音乐的形式与影片的配乐有效融合。音乐本身是电影中非常直观的听觉上的重要元素,它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可谓之为电影配乐。电影不再是形成简单直白的视觉冲突。在影视作品融合了音乐旋律(包含各种烘托气氛的节奏组合)后,满足了大众的视听需求。在民族打击乐器与节奏型练习的复习课中,教师可选用适当的电影片段音乐,片段中需含民乐中打击乐这一乐器组别,根据剧情走向挑选不同的配乐,使学生听辨打击乐音色的同时,思考节奏根据不同电影剧情的走向变化等,把电影人物与人物音色贯穿始终,从人物情感,剧情安排入手,引领学生分析音乐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可选用传统的武打戏片段——电影《卧虎藏龙》竹林打戏片段(配合二胡、民乐小打)、电影《少林寺》片段(配合竹笛、民乐小打)、电影《黄飞鸿》片段(配合弹拨乐、大鼓、小鼓、锣等)。再将听赏的节奏型提炼为小型复合节奏型训练,在课堂上设计师生合作练习,达到节奏型复习的教学目标。

再来谈谈民族音乐与器乐的魅力。在电影配乐创作时,旋律的构思来源于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形式、角色性格及导演的荧幕艺术效果构思。这样使得音乐的听觉形象配合着视觉形象。因此配乐为影片创造并烘托影视画面的感染力。

电影中普遍涵盖时代背景、自然生态、生活习俗、地方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的描绘,而恰当的电影配乐,能声入人心,烘托电影氛围及渲染情绪。例如:电影《红高粱》片段音乐,配乐乐器使用了唢呐和鼓等中国民间传统乐器,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其地域特性,十分接地气。特别是影片中不同片段对于唢呐演奏技巧的灵活使用,描绘出了西北汉子朴实无华的情感。如在复习课上给学生欣赏该片段,那么对于记住唢呐这个乐器和其特殊音色,甚至某个地域的音乐特性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效果。所以,该作品的配器家赵季平先生用了 30 个唢呐、4 支笙和一面大鼓来表现音乐中的激情和张扬。

而民族打击乐的音色在电影中也激情参与着剧情的发展,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电影文化相联系。

在剧情中需要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时,总会运动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紧密程度的节奏型来体现。以设计复习课的节奏型合奏实践课堂练习为例:电影中的小场面打斗,教师可配以板鼓与快板,让学生体会武学切磋时动作的灵巧性,中国武术唯快不破,搭配跳跃的节奏型即可。这些音乐往往能让观众大概了解该人物的性格。电影中的大场面打斗,教师可将乐器音色改为大鼓,演奏气氛变的浓重,气氛变得紧张,节奏变为紧密型,力度增大,与前者的演奏效果产生明显的对比。因此,民族乐器的音色以及打击乐的节奏型设计在电影中的作用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不仅起到引领观众审美感受的作用,反映出了剧情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而且也暗示出电影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民族乐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才是将音乐知识与相关艺术文化理解有效融合的综合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