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服务在社会文明提升中的作用
胡炳香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1 引言
2012 年,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文化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文化服务”向“社会共建”的深刻转型。这一政策转向既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顺应了全球志愿服务发展的时代潮流。文化部联合文明办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统筹—省级指导—市县落实”的三级管理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活动向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2 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秩序建设的文明规范和文明风尚
2.1 社会文明提升是目标, 文化志愿服务是实现目标的一种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境中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应的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 , 侧重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等。当代志愿服务正是基于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和”“礼”的追求,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目标和实践手段与传统价值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
2.2 文化志愿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全社会民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越高 , 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 , 而文化志愿服务则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载体。这些志愿者中,既有依附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志愿团体 , 也有各类民间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贡献巨大;另一方面文化志愿服务惠及全体人民,促使更大人口规模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各类志愿项目以服务基层和特殊群体为重点,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将服务地区延伸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区、红色景区等 ,在弘扬革命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乡村 振兴、繁荣社区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贡献突出。
3 文化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参与主体的文明素养
3.1 通过文化服务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养。
志愿队伍除吸纳社会专业工作者、高校人才之外 , 志愿者还主动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知识技能培训 ,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 如“中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山西行”项目中 , 山西省图书馆古籍、编目专家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教授其普查、编目、上架等专业工作知识和技能。我校图书馆古籍、编目馆员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普查、编目、上架等专业工作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不仅提升自身素养 , 他们专业化的服务也使服务对象获得科学文化、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提升。
3.2 文化志愿服务的参与者的范围扩大。
《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 明确了文化志愿服务的范围、文化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对文化志愿者的招募范围和招募条件做出明确表述,成为文化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热心文化事业 , 具有奉献精神;二是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才能等服务技能;三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公众只要具备项目招募基本条件就可以参加文化志愿服务 ,而且通过政策鼓励面向社会招募低龄、老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参与 ,也倡导未成年人到公共文化设施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 切实增强了各类群体自愿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 , 公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拥有了更多的参与保障。
3.3 文化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参与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单位以签订书面协议的方式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 切实保障了各类群体自愿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权益 , 增加了公民文化参与的机会 , 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4 中国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与社会文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
4.1 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促进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 , 文化志愿服务参与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 为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文化志愿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 促使更大人口规模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支撑, 而文化志愿服务则是促进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路径。
4.2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逐步融入世界发展。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文化主管部门在打造国际志愿服务品牌上持续发力 , 使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成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桥梁。留学生志愿者在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 , 除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服务外 , 还自觉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辐射源”, 在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精神、促进和平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文化志愿服务为纽带的国际交流能够超越文明隔阂、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
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志愿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国累计建成 4.3 万个文化志愿服务站点,培育“春雨工程”、“阳光工程”等国家级品牌项目23 个,注册文化志愿者突破500 万人。在图书馆领域,志愿者不仅承担着古籍修复、阅读推广等传统服务,更深度参与“智慧图书馆”建设,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志愿智囊团”项目,聚集200 余名专家学者开展数字资源标引、专题数据库构建等专业服务。博物馆志愿者则通过“文物会说话”新媒体创作计划,将青铜器纹饰转化为动态表情包,让沉睡的文物以年轻化语态焕发新生。
在基层实践中,文化志愿服务呈现出三大创新维度:一是服务内容专业化,如上海浦东新区构建的“文化导师制”,由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等组成专家志愿团队,开展“一街镇一精品”培育工程;二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针对特殊群体设计特色项目,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听·见世界”视障读者服务,通过志愿者口述影像、3D 打印文物模型等方式实现文化普惠;三是服务模式数字化,疫情期间“云志愿”服务占比提升至 68% ,清华大学发起的“全球文化志愿者网络”平台,实现中外志愿者在线协作完成敦煌壁画数字化修复项目。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有效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构建起“服务—育人—创新”的价值闭环。数据显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 82% 显著提升了文化自信, 76% 将志愿服务经验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在浙江乌镇,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古镇文化守护队”,通过短视频记录传统匠艺,带动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 亿元,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路径,正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5 结语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 文化志愿服务是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有益行动、是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 , 可以有效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 文化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文明提升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从“文化志愿服务”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转型与新探索 [J]. 良警宇 .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 ,2020(01)
[2]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管理激励机制研究[J]. 荆菁.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06)
[3] 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 陆士桢. 新华出版社.2016
[4] 志愿服务之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探析[J]. 陶倩; 李嘉欣 . 青年学报 ,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