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叙事功能分析
黄筠婷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一、引言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的一部短篇小说代表作。海明威于 1899 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小镇,曾经两次参与世界大战,他的亲历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生活在北美洲加勒比海上向北临近古巴的小岛之上的多年的海明威无比热爱大海,他对大海非常了解,更熟悉当地的渔民。《老人与海》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作者旅居古巴时期的真实见闻,小说描写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八十四天空航,仍出海独自捕鱼的情节,并以老渔夫和马林鱼的缠斗三天三夜的故事作为小说的主要叙述内容,刻画人与命运永远斗争的主题。凭借这部小说,海明威于 1953 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并且在两年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美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叙事上,《老人与海》中交替使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等手段,讲述人物故事,刻画圣地亚哥人物形象,反映其性格的另一面。另外,本文从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语言入手分析。探讨在叙事视角下的人物话语与人物独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老人与海》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著称。海明威运用了“冰山理论”,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挖掘小说的深层意义。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老人与海》作为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关于这部小说的叙事学研究一直是热门的话题,目前国内以及国外对此的研究比较多的是有关于这部作品语言风格的研究,更多的还是讨论海明威的叙事结构以及修辞手段。在众多研究中,言语行为的分析尤为引人注目。我国学者张丽玉就在其论文《重压下的风度—叙述视角下〈老人与海〉言语行为分析》里面采取传统的叙事学中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其小说中找到相关的叙述视角并发现该小说中存在一定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小说中各部分的叙述语句和涉及的行为与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文中指出小说中的言语行为可以划分为命题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然而,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叙事学者如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西摩·查特曼(Seymour Chatman)和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为近代言语行为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热拉尔·热奈特提出叙事分层理论,强调叙述者通过不同文本、不同层级的叙述行为实现不同的“行事”功能[2]。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Story and Discourse, 1978)中围绕叙事结构、文本与电影叙事的关系展开研究,提出叙事文本的交流框架,将叙事视为一种言语行为的传递过程,指出叙事本身是一种以言行事,包含以下参与者:真实作者→ [ 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 ] →真实读者[3]。美国当代叙事学与修辞性叙事理论(Rhetorical Narrative Theory)学者詹姆斯·费伦打破传统叙事学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主体的交流模式,对叙事行为如何“以言行事”的探讨,提出叙事的“言语行为”效果取决于读者对叙事策略,如不可靠叙述、视角转换等的解读[3]。
三、《老人与海》中的言语行为
“没有叙述行为,就不会有话语,也不会有被叙述出来的虚构事件,叙事不仅指所讲述的事件,而是指某人讲述某事这一事件,是一种‘叙述’行为。[2]”海明威利用叙述者的话语为叙事策略,以话语符号形式建构故事文本,意图以此实现对读者的情感介入[4]。
(一)、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引语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并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说中,圣地亚哥发现马林鱼时的直接引语 "'Therehe is, ' he said softly, joy in his voice."[1] 不仅生动展现了人物此刻的兴奋情绪,更标志着故事核心冲突的开端。从叙事学角度看,这种直接引语创造了“即时性”效果,让读者仿佛亲历现场,同时为后续的捕鱼搏斗情节埋下伏笔。此外,小说中 "'How much did you sellthe shark for?' the boy asked."[1] 直接引语在展现人物对话时不仅揭示了人物关系,更通过问答形式自然推动情节发展。
直接引语有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在小说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直接引语 "'I amnot tired. I am only a little stiff.'"[1] 以其简洁有力的口语化特征,生动展现了人物坚韧质朴的性格特质。从叙事学角度看,这种直接引语使读者能够直接感知人物的语言风格和心理情感状态。再比如,"'Fish,' he said softly,'I love you and respect you very much. But I will killyou dead before this day ends.'"[1],这段直接引语表现了主人公圣地亚哥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 ---- 既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又彰显不屈的意志。这种言语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意象的种种特点。
直接引语保留人物话语原始样貌,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叙事氛围。在小说作品中,将人物的语言呈现出来是向读者传达情感的关键手段之一,热奈特认为“直接引语的本质功能在于保持人物话语的完整性,它不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声音的忠实再现。[2]”在小说中,当圣地亚哥说出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1] 时,这种直接引语不仅成为人物精神的直接宣言,更通过其语言力量,在叙事中建立起一种庄严而悲壮的氛围。同时,小男孩马诺林刚要对圣地亚哥表示同情的时候,圣老亚迪加超越自我又表达了"'Noman is ever alone at sea'"[1] 从叙事学角度看,这样的独白,通过直接引语的诗意表达,海明威在孤独的叙事基调中注入了形而上的哲思,使主题表达超越具体情节,获得普遍性意义。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对人物的介入,使读者能够在小说中直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当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然的景色产生冲突的时候,对于读者来说能够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并不是通过文章的文字直接叙述给读者看,而是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主人公与大海、与鱼的抗争中的孤独、坚强以及勇敢,在描写上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间接言语行为
查特曼(Seymour Chatman)在《故事与话语》中,他将间接言语行为与叙事交流结合:“叙述者通过间接引语(indirect discourse)控制人物话语的同时,也在隐蔽地行使权力—它既呈现内容,又标记叙述者的干预。”费伦(James Phelan)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中强调:“间接言语行为是叙事不可靠性(unreliability)的温床。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反差,解码叙述者或人物的真实意图。”[3] 从这些不难看出,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叙事策略,它表达了这样两个问题——(1)、谁有权利实施这一种间接语言行为?(2)、这一话语形式的意义是不是它的字面含义,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又使用这一表述?
间接引语则以更为凝练的方式推进情节。在小说中,"He thought that the shark hadgone away, but he was wrong."[1],在这里作者用间接引语介绍了人物的想法,同时也含有语气,意思是说事情并非人物所想。叙述者通过间接引语既转述了人物的判断,又暗示了情节的反转。从叙事学角度看,这种话语形式在《老人与海》中呈现出明显的节奏变化----随着与大马林鱼斗争的白热化,圣地亚哥的话语都是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整段话的节奏非常快,说明情节越来越紧张,他也是以如此的节奏来进行拉拢鲨鱼和敌人的战斗的。所以,在情节部分的动作描写就是借助这一话语变化来体现情节的发展。
间接引语通过叙述者的中介作用,为人物形象塑造提供更为理性的观察视角。在小 说中,"He decided to wait a while longer before he would try to eat anything."[1],人物通过间 接引语来转述自己行为决定的同时又能保持与故事情节保持一定距离。从叙事学角度看, 间接引语带来的距离感可以让读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人物做出的行为。同时,"He realized that he was not just fighting for survival,but for his own dignity and honor."[1],这段 间接引语不仅表现了人物的行为,更通过叙述者的理性概括,凸显了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此外,小说中,"He knew that he had gone out too far, but he did not regret it."[1],这段间接引 语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描摹出了人物的心理抉择,让读者们看到这个人物真实的内心 世界。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间接引语有利于更好地抒发主体感情。在小说中,"He realized that he was not justfighting for survival,but for his own dignity and honor."[1],这样的间接引语是由叙述者对人物语言的转述而来,在这里由具体的言语行为升华到一般性的价值层面上来谈问题。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这里采用了间接引语的方式形成了主题升华的效果,把人物的人生事件变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片段。
(三)、自由直接引语
自 由 直 接 引 语 呈 现 出 人 物 内 心 世 界。 在 小 说 中,"But it is rougher where youare going until you make the shore. How did I let the fish cut me with that one quick pull hemade?"[1],这段自由直接引语中,作者完全去除了叙述者转述标志,使人物思想以最原本的状态呈现。从叙事学角度看,该话语的直接呈现借助疑问句、口语话的用语方式来表达人物的瞬间心理活动,同时这种言语行为还会将人物原本的情绪保留下来,并且通过对人物言语的节奏感而反映人物心境,让人物形象更具动态性与真实度。
自由直接引语形成了主题意味。在小说中,"Now that it is daylight let him jump sothat he'll fill the sacks along his backbone with air and then he cannot go deep to die."[1],这段自由直接引语完全省略了叙述干预,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展露了人物的思想内核,实现了来自外界的人的独白到自我的内心空间独白这一维度的变化。从叙事学角度看,这种言语行为能够使读者直接踏入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即刻体验具体的心理活动,又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主题张力所产生的强大魅力。正因为自由直接引语的特点具有即兴性、主体性的特征,所以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时候不需要借助于叙述者的阐释过程来加以揭示,而是通过人物自身思维发展变化的方式自主进行展示。
(四)、自由间接引语
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新叙事话语》中指出:“当引号与引导句(如‘他说’)被删除时,自由直接话语实现了叙事学上的‘零度干预’,使读者直接与人物意识接触。[2]
“自由间接引语模糊了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界限 , 将人物的思想和感受直接、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叙事方式保留了人物的口吻和特点,融入了叙述者的语气和评论。”[5]自由间接引语则代表了更为复杂的形象塑造技巧。在小说中,"He wondered how long itwould take for the fish to tire."[1],这样的自由间接引语中,叙述者既保持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框架,又完全融入了人物的视角。从叙事学角度看,叙述者声音与人物声音的融合既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又呈现了人物心理。
自由间接引语能够体现小说的主题和人物之间的多重声音效果。在小说中,"Hethought that the current will have set us far to the eastward."[1],这样的自由间接引语既保持了叙述的客观框架,又融入了人物的主观视角。从叙事学角度看,其将叙述者的叙述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交错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保留了人物内心话语的细节,呈现出极具个人化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却又能凭借作者给予的叙述距离和全知全能的情节视点,使人产生一种广泛的解释意义。尤其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时,“硬汉精神”得以展现。
海明威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展示人物说话特点和思维特点。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更深刻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其创新的叙事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也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结论
通过对《老人与海》中的言语行为开展系统化的分析可见,海明威构筑了一个多层次叙事体系:在叙事学视域下,言语行为不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更是营造特定叙事氛围、深化主题表达的重要媒介。直接引语通过保留人物的原始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现场感;间接引语是在讲述者表述下的语言转化,更简洁、客观,推动故事发展,深化主题,在二者的作用下,共同构成人物形象的丰满性和立体感。自由直接引语创造主题共鸣,自由间接引语则实现双重声音。两者共同形成小说独特叙事方式。各种言语行为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既具体又抽象、既个人又普遍的叙事世界,使“硬汉精神”这一核心主题获得充分呈现。海明威的叙事艺术表明,主题表达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更在于言语行为所创造的独特叙事氛围。海明威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话语形式,不仅成功塑造了圣地亚哥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更通过言语行为的艺术化运用,展现了其“冰山理论”的叙事美学。
参考文献:
1.Hemingway 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New York: Scribner, 1952.
2. 热奈特.《叙事话语》[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 倪瑜婕 . 如何以言述事:言语行为与文学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 [J]. 海外英语 ,2021,(22).4. 陈建.《海明威小说艺术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2010.03.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黄筠婷(2001—),女,汉族,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