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碰撞·延展:基于游戏分享支持幼儿经验生长的策略探究
顾芷溪
张家港市滨湖幼儿园
游戏结束后,为幼儿提供一个专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经历、感受、发现和收获,同时倾听其他幼儿的分享,这就是游戏后的分享。高质量的游戏分享,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幼儿在游戏中的经历,借助对话、绘画、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的过程,更是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的契机。
一、游戏分享的内容
幼儿自主游戏后到底可以分享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1.游戏中的问题,可以推进游戏的进程。
在每天的区域游戏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合作问题、常规问题、材料使用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教师要懂得取舍,要从中筛选,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游戏分享的重点,这样可以调动全体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验不断生长。
如:在中班生活区“整理我的小柜子”游戏中,孩子们发现折叠好的衣物拿起来放到整理箱时,很容易就又散架了。因此,在游戏分享时,折叠后衣物如何不散架成为了讨论热点?小小整理师成为了下次游戏的焦点。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用视频学习衣物整理的好方法——口袋叠衣法,在下次的游戏中,将把视频、口袋叠衣步骤放到生活区,让孩子们自主学习。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学会观察、学会等待,还要学会倾听、学会判断。
2.游戏中的成果,可以成为游戏的支架。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经过思考、操作、调整,会产生很多的成果。如:建构区的建构作品、美工区的艺术作品、科学区的实验成品、生活区的美食……这些成果的产生,无不凝结着孩子们的创意与想法,是他们获得成功感的一种形式。因此,这些成果也是游戏分享的内容,可是有这么多成果,该如何讲评呢?
成品展示区。在游戏中,当幼儿选择了新材料、使用了新方法、产生了富有创意的作品,可以放到展示区,给其他幼儿一个参考,激发其创造性,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作品的特别之处,从而引导幼儿学习品鉴作品的方法。
美食分享时。在生活区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和老师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为了避免幼儿食用太多,影响午餐使用,我们会将制作的美食进行切分,给每个幼儿品尝成果的机会,并请她们对美食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鸡蛋饼,有的幼儿提出建议不要加水,可以加牛奶会更香;有的说可以葱多一点,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量;有的说可以再薄一点,有的地方太厚了,感觉还没熟……一个个俨然像美食品尝家。
探究进行中。在科学区,幼儿常常会开展各种小实验,为了记录下实验中的问题或是成功的瞬间,我们会用旧手机实时记录幼儿的探究过程。在游戏分享时,就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幼儿的探究过程或是成功的瞬间,这样幼儿在下次的探究时,可以反复学习他人的方法。
3.游戏中的好方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好的方法,因此在游戏分享时,让幼幼互动会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与学习。
如:生活区编织围巾游戏中,围巾的花色是由织法所决定的。因此在游戏分享时,教师可以让编织小能手介绍她的编织方法,除了语言表述,还可以现场示范,教师通过投屏的方式,让分享者实践操作,帮助其他孩子看懂方法,从而帮助其他孩子积累编织经验。
因此,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可以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创意举动、好的方法、合作的方式……这些都可以成为游戏分享的内容。
4.游戏中的学习品质,可以让深度学习发生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式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因此,在游戏讲评中,学习品质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中班美工区“树叶帐篷”,需要幼儿利用三根树枝捆扎,然后用透明胶把三根树枝围起来,做一个透明的帘子,最后贴上捡到的落叶。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难点,捆扎树枝和透明胶的围住。好几个小朋友在捆扎树枝时由于一个人不好操作就放弃了,还有的小朋友围透明胶时容易粘到一起,然后就不干了,唯独天天非常有耐心,在用麻绳捆扎不成功时,她更换了材料,用3根绒毛棒链接,然后用绒毛棒把树枝捆扎;在透明胶围起来时,她先把透明胶贴在桌子上,然后剪下一段,然后先贴一段……在她的耐心、细心的操作下,她独立完成了树叶帐篷。因此在游戏讲评时,天天的不放弃、积极思考、耐心操作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大家的夸奖。
因此,游戏讲评中,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好的学习品质,可以让幼儿懂得要想成功,要有耐心、要会动脑想办法,还要有不轻易放弃的勇气。
二、游戏分享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游戏分享是整个游戏活动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游戏分享能让每天的游戏充满挑战力、兴趣感、探索欲,作为教师,在幼儿的游戏分享中,可以怎么做?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经验生长?
1.视频记录,成为游戏经验生长的关键点。
在游戏分享中,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生发点,作为分享的一个重点,但是很多时候,那个生发点会转瞬即逝,因此教师站定10分钟,用手机拍摄幼儿的游戏过程,然后选择视频中你捕捉到的那个价值点,作为游戏分享的重点。
如:在益智区“小球滚动”的实验中,教师用视频记录了幼儿游戏的过程,通过视频记录发现了一个问题点,小球常常滚到转弯处就停止或者就是滚到轨道外,于是教师就通过暂停、回放、反复观察视频,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的原因。孩子们说小球被卡住,是因为转弯出的轨道太小,所以要把下面那个轨道往外移一点,让它滚下来的路大一点,它就不会卡主了;小球跑到轨道外面,有的说是因为小球滚下来的速度太快了,有的说它滚不下去,就弹到轨道外面去了。
孩子们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大胆表达想法,通过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想法,针对问题的辩论,通过孩子们的思维碰撞,教师的梳理提升,孩子们的游戏经验就再无形中自然生长,更推动着游戏的发展。
2.问题质疑,成为游戏经验生长的突发点。
在游戏分享环节,我们通常会让孩子和同伴先互相分享游戏过程,可以说说今天游戏的心情、游戏的过程、游戏的问题等。有时孩子们的分享,会成为今天游戏分享的生成点。
例如,建构区游戏中,教师观察到几个孩子正在用积木搭建一座高楼,但在搭建过程中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高楼总是不太稳定。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就进行了针对性提问:“我刚才看到你们在搭建高楼,可是发现高楼有时候不太稳,你们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介绍说:“我用了三角形的积木放在下面,这样高楼就很稳。” 他的分享引发了其他孩子的讨论,大家开始思考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搭建中的作用。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还生发了关于结构力学的探究。
孩子们围绕三角形的积木是否稳定进行了质疑,通过现场演示、大胆表达,验证了自己的做法,让其他孩子们看到当不规则图形在建构时,要寻找到那个重心点,也能实现稳稳的建构。通过质疑、实验、调整、验证,孩子们在幼幼学习中经验生长,教师通过机会支持、材料支持、语言支持,帮助孩子们养成了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3. 材料需求,成为游戏经验生长的兴趣点。
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对材料的关注也是分享中的一个重点。如材料的新玩法,新用途等,或是设计制作实验中,对材料的需求等,都是游戏分享的一部分,材料的支持也是游戏深度推进的关键。
如:在中班科学区“小船”实验中,孩子们分别用餐巾纸、绘画纸折叠变成小船,当放进水里时,两种不同纸做的船,有的小船一会就沉了,有的小船开了一会才沉下去。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就提出,他们还想尝试更多的纸,看看哪种纸做的小船可以不沉下去。于是,大家讨论生活中、教室里你还看到过哪些纸?孩子们一下子就找到了美工区的瓦楞纸、皮纹纸、吹塑纸、报纸、卡纸……决定在明天的游戏中,分别来试一试。
由此可见,当孩子产生想法时,教师给与材料的支持,能增强孩子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对深度学习产生更大的挑战。
4.经验重构,成为游戏经验生长的生长点。
在游戏分享的过程中,很多幼儿虽然不积极参与分享,但是他们在欣赏别人的作品、倾听别人的讨论中,会进行自我反思,会发现自己游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在生活区“好吃的鸡蛋饼”制作中,需要孩子们打鸡蛋、切葱花、调面粉……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把鸡蛋打匀是个不容易的活,有的孩子模仿成人用筷子打蛋,有的使用球状不锈钢打蛋器,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说:“太累了,手好酸!”于是,孩子们想要一个自动打蛋器,可是成人使用的自动打蛋器优点危险,于是孩子们准备求助爸爸妈妈动手制作一个安全的自动打蛋器。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饮料瓶和陀螺发射器相连接的自制打蛋器完成,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叶片的不同,打出来的蛋的均匀程度也不用。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就把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分享,第二天在制作区的叛变就增加了一组实验区,孩子们把饮料瓶剪出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叶片,他们准备探究又快又均匀的打蛋器。
总之,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分享是提升幼儿游戏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情况,采用多样的积极的回应策略,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拓展,使游戏分享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载体,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