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口述档案采集的质量控制研究
刘春红
潍坊学院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口述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形式,记录了高校发展历程中许多珍贵的、未被文字记载的信息,如老教授的亲身经历、重大事件的幕后故事等。然而,口述档案的采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因此,对高等学校口述档案采集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学校口述档案的特点与价值
(一)特点
1. 主观性
口述档案是基于口述者的个人记忆和主观感受进行讲述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口述者的主观色彩。不同的口述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可能会存在差异,甚至出现矛盾之处。
2. 易变性
人类的记忆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者可能会忘记某些细节,或者对过去的事件产生新的理解,从而导致口述内容发生变化。
3. 补充性
口述档案能够补充传统文字档案的不足。许多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或者文字记录不够详细,而口述档案可以提供这些缺失的信息。
(二)价值
1. 历史研究价值
口述档案为高校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丰富高校的历史研究内容。
2. 文化传承价值
口述档案记录了高校的文化传统、学术氛围、师生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 管理决策价值
通过对口述档案的分析,可以了解高校过去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为当前和未来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高等学校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一)采集前的准备不足
1. 选题不明确
在采集口述档案之前,如果没有明确的选题方向,可能会导致采集的内容杂乱无章,缺乏针对性。例如,对老教授的口述采集,如果没有确定是围绕某一学科的发展历程,还是关于某一重大科研项目的回忆,就可能导致采集到的信息无法有效利用。
2. 口述者选择不当
口述者的选取是口述档案采集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选择的口述者对所讲述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或者口述者本身的记忆力较差,都会影响口述档案的质量。例如,采集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口述档案时,选择了一个只是听说但未亲身参与的人作为口述者,其口述内容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二)采集过程中的问题
1. 提问方式不当
在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提问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提问方式不当,如提问过于笼统、带有引导性或过于复杂,都会影响口述者的回答。例如,提问“您当时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么?”这种笼统的问题可能会让口述者不知从何说起;而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您当时是不是认为这件事情是错误的?”可能会使口述者受到暗示,从而影响口述内容的真实性。
2. 记录不准确
口述档案的记录方式主要有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无论是哪种记录方式,都可能出现记录不准确的情况。例如,录音或录像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声音或画面不清晰;文字记录人员由于疏忽或理解错误,记录的内容与口述者的真实表述不符。
3. 口述者情绪影响
口述者在讲述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影响口述内容的客观性。例如,当回忆起一些令人激动或悲伤的事情时,口述者可能会夸大或遗漏某些细节。
(三)采集后的整理与审核问题
1. 整理不规范
采集后的口述档案需要进行整理,包括对录音或录像资料的转录、文字资料的编辑等。如果整理不规范,如转录时出现错误、编辑时随意删减或修改内容,都会影响口述档案的质量。
2. 审核不严格
口述档案采集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审核不严格,可能会将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内容作为档案保存,从而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例如,对口述内容的真实性没有进行核实,或者对口述者之间的矛盾之处没有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高等学校口述档案采集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采集前的质量控制
1. 明确选题方向
在采集口述档案之前,应结合高校的历史研究需求、文化传承目标和管理决策需要,明确选题方向。例如,可以围绕高校的学科建设历程、重大科研项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选题。同时,要对选题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已有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情况,避免重复采集。
2. 科学选择口述者
选择口述者时,应根据选题方向,寻找那些亲身参与或见证过相关事件、对事件有深刻理解和记忆的人。同时,要考虑口述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些年事已高的老教授,要提前了解其身体状况,确保采集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选择多位口述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讲述,以便相互印证。
3. 加强采集人员培训
采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记录能力。在采集前,应对采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口述档案采集的基本理论、提问技巧、记录方法、设备操作等内容。例如,培训采集人员如何根据口述者的回答进行追问,如何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等。同时,要让采集人员了解口述档案采集的伦理原则,尊重口述者的意愿和隐私。
(二)采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合理设计提问
提问是口述档案采集的核心环节。在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具体明确:提问要具体,避免笼统和模糊。例如,可以将“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么?”改为“您对这件事情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
开放性:提问应具有开放性,让口述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例如,可以使用“您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吗?”这样的问题。
避免引导性:提问应避免带有引导性,以免影响口述内容的真实性。例如,不能问“您当时是不是认为这件事情是错误的?”而应问“您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 确保记录准确
在采集过程中,要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对于录音或录像资料,要提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确保声音和画面清晰。对于文字记录,记录人员应认真倾听口述者的内容,准确记录每一个细节。同时,要定期检查记录的内容,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3. 关注口述者情绪
在采集过程中,要关注口述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采集策略。如果口述者情绪激动,可以适当暂停采集,让口述者冷静下来;如果口述者情绪低落,可以通过鼓励和安慰的方式,让口述者继续讲述。同时,要尊重口述者的意愿,如果口述者不愿意讲述某些内容,不应强行追问。
(三)采集后的质量控制
1. 规范整理资料
采集完成后,要对口述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对于录音或录像资料,要及时进行转录,并对转录内容进行校对,确保文字与录音或录像一致。对于文字资料,要进行编辑和排版,但不能随意删减或修改口述者的内容。同时,要对口述档案进行分类和编号,便于后续的保存和利用。
2. 严格审核内容
口述档案整理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真实性:对口述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与其他口述者的内容进行对比等方式进行。例如,对于口述者提到的某个人物或事件,可以通过查阅当时的档案资料进行核实。
完整性:检查口述档案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存在遗漏或矛盾之处。如果发现矛盾,要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对于不同口述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矛盾的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找出真相。
准确性:检查口述档案的文字表述是否准确,是否存在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对于转录的录音或录像资料,要特别注意核对文字与录音或录像是否一致。
五、结论
高等学校口述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档案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口述档案的采集过程存在许多质量控制问题,影响了其利用价值。通过对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了采集前、采集过程中和采集后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高等学校口述档案采集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