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传承视角下鲁派内画艺术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作者

赵文悦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64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展现其永恒魅力和时代风尚。鲁派内画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将鲁派内画艺术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既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又能丰富高职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鲁派内画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特点

鲁派内画起源于清代光绪十六年,当时北京的内画鼻烟壶工艺传到了琉璃之乡 —— 山东博山。画师毕荣九利用本地生产的琉璃水晶料做壶坯,开始制作琉璃内画鼻烟壶。此后,山东内画艺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内画艺术珍品,如《清明上河图》等,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山东画派”。

鲁派内画以其画面纤巧、艳丽取胜,最具特色的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用的釉彩,用毫毛在鼻烟盒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鲁派内画题材广泛,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饱满,人物生动传神,动物栩栩如生。在技法上,不断创新,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鲁派内画艺术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新平台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鲁派内画艺术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这一非遗项目,培养出一批具有非遗传承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将鲁派内画的保护与传承落到实处,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拓宽鲁派内画艺术研究范围

以往内画艺术研究多集中于人文、历史、艺术领域,而将其引入高职教育后,可从教育视角探索传承形式、内容与方法,挖掘其教育价值与功能,丰富研究内容,为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 丰富高职院校课程资源

“鲁派内画鼻烟壶” 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实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非遗技艺的机会,还能促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习内画技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耐心、细心和专注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内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感受、传承非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掌握内画技艺还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手工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鲁派内画艺术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体系构建

1. 开设专门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鲁派内画艺术相关的专门课程,如《鲁派内画艺术概论》《鲁派内画技法基础》等。这些课程应涵盖内画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鲁派内画艺术。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课程的递进性和衔接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内画技艺水平和艺术素养。

2. 融入相关专业课程

将鲁派内画艺术融入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内画艺术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设计》课程中,可以引入鲁派内画的图案元素,让学生学习如何将传统图案进行创新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鲁派内画艺术。

(二)教学方法创新

1. 项目式教学

以实际的内画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或文化主题,设计一系列内画项

目,如内画礼品设计、内画文化墙创作等,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

创设与鲁派内画艺术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内画艺术。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内画工作室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内画创作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内画艺术家的故事、展示内画创作过程的视频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内画艺术展馆、非遗工坊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鲁派内画艺术的魅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数字化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通过制作鲁派内画艺术的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内画学习体验。例如,开发内画创作的 VR 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内画绘制,感受内画技艺的操作过程。数字化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 三) 实践活动开展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鲁派内画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场所,并配备齐全的内画工具、材料和设备。同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训中熟练掌握内画技艺。此外,实训基地还可以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2. 校外实践基地合作

与鲁派内画艺术工作室、非遗传承基地、文化企业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参观、调研等活动,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3 . 参与非遗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文化活动,如非遗展览、文化节、民俗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内画作品,与其他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鲁派内画艺术,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师资队伍建设

1. 校内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内画艺术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内画艺术家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教师的鲁派内画艺术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开展内画艺术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此外,还可以选派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实践经验。

2. 聘请非遗传承人

邀请鲁派内画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工作坊、实践指导等方式,传授技艺与经验。其参与既能补充教学资源,又能浓厚学校文化氛围。

本研究提出非遗传承视角下鲁派内画艺术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致力于通过教育平台的活态传承,鲁派内画艺术得以焕发新生,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非遗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非遗教育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颖 . 非遗进校园与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 [J]. 艺术教育 ,2022(5).

2. 张广庆. 鲁派内画艺术研究[M].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8.

3.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作者简介:赵文悦(1998.5—),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