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美通识教育之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

林婷婷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1 研究背景

通识教育一直都是国际高等教育热议的话题,因为通识教育往往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正直的人、有用的人、有文化教养的人、有道德和判断力的人。它强调自由的心灵、远大的志向和公民的责任,为生命确定方向,指导个体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期与发展期,为培养且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的人才,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学习,借鉴欧美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成功锁定通识教育。20 多年过去,通识教育在我国发展并不顺利,而美国甚至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的通识教育体系极为成熟,能够为社会培养全方面人才。鉴于此,本文从当前实际出发,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揭示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为我国的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关通识教育内涵的研究

从有关通识教育内涵的资料和作品数目来看,各方面都有发展,并已有了较大的成就。总体而言,关于通识教育的定义、概念、内涵、发展这四个方面探讨较多。但目前学术届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不尽相同。

李曼丽、汪永铨在《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讨论》一文中指出: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在已有文献中的表述是多种多样的,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并从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的内容三方面来界定通识教育的内涵;[ ] 陈向明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教育界大都赞同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不仅不一致,而且很模糊;[2] 张东海认为,我国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由此,实践难以开展。他认为,通识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借助全人教育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理解通识教育;[3] 宫福清、王少奇提出,在新时代,中国的通识教育必须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从“通”与“识”两方面进行阐释,中国的通识教育迫切需要中国的“本土化”;[4] 这些文献的主要研究通识教育的概念界定,以及提出了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肯定了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2) 有关通识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结合的研究

随着我国通识教育的探索逐渐深入,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仍面临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难以融合的困境,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才能走出困境。吕红梅的《反思与重构:新时代中国式通识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了中国的通识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急需摆脱专业教育的枷锁,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去构建起中国式教育体系,并指出高等教育要以通识教育改革为契机,培养新时代通才;[5] 李曼丽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中论证了通识教育在目前和未来社会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合理性,以北京地区8 所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作了细微的评价;

从通识教育最初的目的来看,它强调跨学科知识鼓励学生互动和开放式讨论,教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有关美国通识教育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以及种族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美国携着其“普世价值”的思想武器变革高等教育,所以目前的美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

吴易林和吕林海以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认为这两所著名大学通过通识课程向学生传递国家价值和传递全球意识,能够触发学生的及时性和结构性思考;[6] 黄坤锦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书中记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派别、重要案例等。他提出了专门教育只有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才能成为专业教育。[7]

如果一个大学的课程只有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分,那么选定一个特定的专业,去学习领域内的知识,这样就会造成学术分科太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无法使学生与社会接轨,也就是杜威反对的分科课程。

2.2 国外相关研究

(1) 有关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

作为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典范,哥伦比亚大学将西方古典思想传统和名著列为学习重点。而作为通识教育起源地的欧洲,有些国家甚至在中小学部分就完成了部分通识课程。

马克·霍尔斯特德在《公民身份与道德教育》一书中重点探讨了公民、道德教育,以政治自由主义立场探讨支持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根本价值观,阐释了公民需要接受通识教育的必要性。[8]SimonSpring 提出随着美国对新自由主义对教育影响认知程度的深化,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个体层面的治理术,要求关心平等、人权等价值正确的认识逐渐成为探讨新自由主义与教育关系问题的重要视角。理查德也提出了要以“美国公民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问为课程中心展开。[9]1945 年,《哈佛红皮书》为美国通识教育新纪元的打开提供了蓝本,这本书确定了美国通识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之外,还要培养他们身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10]

由此可见,这些研究的共同点都是从美国的政治出发,通识教育本质上还是培养合格的,能够参与美国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合格的美国公民。

3 评述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外,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界是处于主导地位。未来世界需要更多的通才,如果只会一个细碎的技能,在未来很可能会被人工只能所取代。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科学、人文、艺术并不像我们在学校里面的学科分割得如此清晰,当用一些普遍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其实是融会贯通的。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汪永铨 .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96-101.2. 陈向明 .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J]. 大学(研究评价).2006.27(03).64-68.3. 张东海 . 通识教育 : 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J]. 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8.06(04).20-23.4. 宫福清、王少奇 . 再释通识教育之“通”与“识”[J]. 教育科学 .2021.37(03).75-81.5. 吕红梅 . 反思与重构 : 新时代中国式通识教育探究 .[J]. 江苏高教 .2023.12.69-75.6. 吴易林、吕林海 . 塑造全球能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路径机制——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通识课程为例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44(05).78-88.7.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6.122.8.J. 马克·霍尔斯特德 , 马克·A. 派克 . 公民身份与道德教育 :行动中的价值观[M]. 杨威,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549. 理查德·史密斯.哈佛世纪— —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381.10. 哈佛委员会 .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M]. 李曼丽 ,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

作者简介:林婷婷(2000.4—),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