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侯梦璇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引言

随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倡议,打造“班·墨学院”国际化办学品牌,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班·墨学院”的实践经验,探讨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全面考察“班·墨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一、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共生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产教融合理论基础之上。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提供了理论支撑。跨文化交际理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理解,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能力。产教融合理论则主张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为高职院校走出去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三种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框架。其中,共生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班·墨学院”建设中中方院校、外方院校、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为构建可持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班·墨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9 年 1 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与鲁泰集团在柬埔寨建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面向鲁泰集团海外本土员工,开展纺织和服装专业技能培训。2024 年 11 月,在此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携手鲁泰集团、柬埔寨柴桢大学合作共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柬埔寨-班·墨学院(鲁泰集团)。该“班·墨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在多元主体协同方面,联合鲁泰集团、柬埔寨柴桢大学、外方政府和柬埔寨中国纺织协会,形成“校- 企- 校- 政- 行”多元协同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学院构建了“语言 + 专业 + 文化”的三维课程结构,开发双语教学资源,融入丝绸和非遗文化;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组建“国际中文教师 + 骨干教师 + 企业技术骨干”的师资队伍。

三、“班·墨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班·墨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为走出去企业输送了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人才适配度和员工稳定性,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学院与多所海外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职教交流活动,办学经验获得广泛认可。这些成效充分体现了“班·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完善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走出去人才培养路径,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政策层面,在政策支持层面,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境外办学审批和管理制度,同时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学历互认和学分转换机制建设。在资源整合层面,需要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与行业协会、海外院校的合作网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开发多语种教学资源;在质量保障层面,建议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过程监控机制,强化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班·墨学院”实践案例的深入分析表明,高职院校“走出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这些创新举措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质量保证,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影响力。这些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也将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 年 )[Z].2025.

[2] 杨玥 . 国外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2.

[3] 侯佳 , 孔令帅 .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校企协同“走出去”办学共同体的构建[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5.

[4] 钱荣 , 何万一 . 面向 " 一带一路 " 的职业教育 " 出海 " 办学路径及其优化 [J]. 职教通讯 ,2024.

[5] 山东省教育厅 . 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 [Z].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