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敷”与“冷处理”
黄先贵
湖北省潜江市周矶办事处逸夫小学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是的,因为教育培养生命,完善生命,生成生命。作为一个日日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教育者,我感到中小学教育不是成材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一个教师需时刻葆有教育工作的热度,适时调整教育工作的温度,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身心皆健康的小学生。
一、善于“热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有人关心、有人爱、有表现的机会,这说明教育要有一定的温度,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热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什么是热敷?在医学上是指利用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局部或全身,达到止血、止痛、消炎、降温和保暖的目的。
“热敷”需要一定的温度,这温度必然来自在于教育者内心的温度。只有教育者自身内心的温暖才能给被教育者以温暖。而教育者内心的温暖必然来自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热敷”是对每一位同学都给予足够的关心,尽可能地去鼓励与表扬他们,使他们建立自信,让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展示最好的一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热敷”就是放大学生的优点,让它带着高于人体的温度,使学生局部至全身“经脉通畅”,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热敷”也许是一个弯腰的姿势,一次微笑的点头,一句亲切幽默的话语,一个轻松温馨的情境------
身心健康的学生需要“热敷”,那些性格内向甚至于孤僻的问题学生更需要“热敷”。我班杨佳美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杨佳美,这个特殊家庭的问题学生,一直让我头疼不已。爸爸出车祸已逝,妈妈靠在餐馆打零工来维持三个女儿的生活,根本无暇顾及女儿们的学习。杨佳美常常不做家庭作业,学习成绩全班拿倒数第一,并且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她偷拿同学的钱和物。我首先将她热爱劳动这一优点进行较高温度的“热敷”,然后从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持之以恒地“热敷”,将她改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学生。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师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思想行为有偏差、文化学习滞后的学生,不再处处以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他们,而是赞扬他们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认可他们哪怕是芝麻大的成绩,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就能促使学生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不断超越自己。
一个教师要时刻葆有教育的热度,也要适时调整教育的温度。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难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有的学生搞恶作剧捉弄老师;有的学生拒不回答问题甚至对着干等等。而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自尊”,“头上浇油”,可能会火大烧身,燃了眉毛。此时我们不妨处变不惊,调整教育的温度,让问题软着陆。
二、巧用“冷处理”,此时无声用有声
“冷处理”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为使工件淬火后坚硬而将其放入0℃以下处理。现用来喻指用冷静、搁置的态度处理问题。借用到教育中的“冷处理”,就是在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反思的机会,而不会急于对他们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定,待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其错误言行有了一定认识后,再进行批评教育。
我曾经听说上体育课时,一个问题学生赤裸裸地与体育老师对着干。“我就是不听,你把我打死也不听!”他当时当着很多学生“嚣张”地说。这名体育老师没有忍住,为了“杀一儆百”给了他一耳光。结果这个学生耳朵边出现一块淤血很长时间都没有消失。学生没有教育好,老师的声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没有调整好教育的温度,进行“热处理”的失败例子。
在学生违纪后,不追求“刀下见菜”的效应,而是暂且搁置一边,时隔一段后,再相机进行“冷”处理,这是一种与“趁热打铁”截然相反的给学生台阶下的“宽容”教育。宽容是教师换一种方式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认识、改正自己的问题。“爱的宽容”是“冷处理”后的“热”办法。给学生宽容,创设台阶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契机,表面看来是退一步,实质是在进两步。因为它使教育能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也有一个正面例子。有一回上课伊始,“刺头”学生刘子恒却姗姗来迟。“我去上厕所了,因为数学老师下课太迟了。”他振振有辞,但态度生硬,完全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此时教室里一阵吵闹。老师知道他的犟劲又上来了,虽然极想疾飞暴雨式的训斥他一顿,但还是极力克制了自己,冷静下来,先让他进了教室。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通过亲切、平等的交谈,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主动向老师道歉。老师因势利导,肯定了他的许多优点,并指出他在其它方面的不足。他表示,一定要下苦功夫改正。这样的“冷处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这样的“冷处理”不是冷漠,不是妥协,更不是懦弱与纵容,而是一种豁达,一种度量,是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有温度有智慧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教育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这是我们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们要时刻葆有教育工作的热度,适时调整教育工作的温度,“冷”“热”结合,培育出一朵朵健康美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