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网络、风险传染与风险防范
高杏
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一、引言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银行间市场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之间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紧密相连。银行间网络虽然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放大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清晰地表明,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危害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深入理解银行间网络风险传染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二、银行间网络的结构特征
银行间网络通常表现为复杂的核心 - 边缘结构。核心部分由少数规模较大、联系紧密的银行构成,而边缘部分则包括众多规模较小、连接较少的银行。核心银行往往扮演关键的市场中介角色,其资金流动量大且交易密集,而边缘银行则更依赖核心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核心 - 边缘结构使银行间网络高度敏感,一旦核心银行遭遇风险事件,其冲击迅速向边缘银行传导,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三、风险传染的机制与路径
银行间风险传染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市场信心渠道。
(一)资产负债表渠道
资产负债表渠道强调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相互依赖关系。银行通过同业借贷、债券持有等方式相互连接,形成资产负债之间的交织网络。当某一家银行面临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同业债务时,与其有直接资金往来的银行将首先遭受损失,从而可能引发后续连锁违约。
(二)市场信心渠道
市场信心渠道则涉及投资者和银行间信任关系。当某家银行爆发危机,市场参与者可能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引发挤兑现象,银行间资金流动迅速冻结,流动性风险加剧,甚至发展为全面的银行系统危机。
四、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
(一)网络的联通性
网络联通性越高,风险传染速度越快。当银行之间存在密集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时,局部风险更容易发展成系统性风险。
(二)银行的异质性
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水平等异质性因素决定了其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核心银行资本不足时,更容易成为风险的放大器;而边缘银行由于资本薄弱,则更易受到核心银行风险传染的冲击。
(三)风险暴露的集中度
风险暴露的集中度越高,单一银行出现问题造成的风险传染规模越大。如果核心银行持有相似或同质化的风险资产,则个别风险事件容易迅速扩散,造成更严重的风险传染。
五、风险防范策略
(一)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整体性地监测和调控金融系统风险,有效降低银行间网络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核心银行的资本缓冲要求,限制过度的杠杆使用,以及动态调整风险权重,防止风险集中。
(二)强化银行流动性管理
各银行应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依然能维持运营。包括建立完善的流动性应急计划,提高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占比,以及严格控制短期债务占比。
(三)信息透明与风险预警
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因此,应提高银行间市场的透明度,及时披露资产负债结构、风险暴露等关键信息,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预防潜在风险。
(四)构建风险隔离机制
风险隔离机制可有效防止局部风险扩散成为系统性危机。通过建立中央清算机构或交易对手风险缓冲机制,减少银行间直接暴露,从而降低风险传染效应。
在现有风险防范策略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跨境合作与国际监管协调。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银行间网络早已突破国界限制,跨境资本流动和同业往来日益频繁。这意味着一国的银行风险事件可能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各国监管机构应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跨境压力测试、联合监管框架等方式,提高应对跨境风险的能力。例如,可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监管标准,对具有跨境影响力的核心银行实施更高的资本与流动性要求。
此外,应加快金融科技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可在银行间交易监测、风险识别、异常行为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交易数据,能够更早发现潜在的风险传染节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例如,大数据可用于建立动态的银行间关系图谱,人工智能模型则可预测在不同情景下风险的扩散路径,从而帮助监管机构实施“精准防控”。
未来研究还应更多关注银行行为与市场情绪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风险传染模型多侧重于资产负债关系,但危机爆发往往伴随着市场情绪的剧烈波动,而情绪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银行的决策行为,加速或放缓风险的传播。因此,构建能够同时考虑结构性因素和行为性因素的综合风险传染模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防控银行间网络风险。
最后,应建立系统性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将银行间网络风险监测纳入日常监管工作,并结合宏观经济指标、市场波动指标、流动性压力测试结果等多维度数据,形成动态的风险监控仪表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量化参考,确保在潜在风险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
六、结论
银行间网络虽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隐患。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必须从网络结构优化、宏观审慎监管、流动性管理和信息透明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对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的深入研究,持续完善风险防范策略,才能更好地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高杏(1989.0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金融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2023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金融监管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编号:L23CJ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