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愿》作品分析与演唱技巧分析
刘静怡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艺术歌曲作为音乐与诗歌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近代中国音乐发展中占据独特地位。黄自的《玫瑰三愿》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创作技法,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词曲结合特点及演唱技巧,揭示其“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与时代意义,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玫瑰三愿》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黄自(1904 年 3 月 23 日 -1938 年 5 月 9 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从小就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于1924 年前往美国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后转攻音乐,获得了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士学位。1929 年回国后,又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国立音乐专科(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等杰出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作品,《玫瑰三愿》就是最著名的曲目之一。1938 年黄自先生因伤寒病逝于上海,尽管创作生涯短暂,其作品和教学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二)歌曲及创作背景
《玫瑰三愿》诞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于中国抗日战争
爆发前夕(九一八事变后) 是一首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
曲目。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中,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
歌词由著名词学家龙榆生所作,以拟人化的玫瑰表达对美好事物易逝的
怜惜,暗含对时代苦难的隐喻。黄自先生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抒发了
知识分子对和平、纯洁的向往,以及对战乱中脆弱生命的感慨。“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玲数我留径蔻花
这首作品以花喻人,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亦承载了乱世中文人对美好与尊严的坚守。
二.歌曲分析
(一)歌曲曲式结构分析
《玫瑰三愿》是一首并列单二部作品,由前奏、A 乐段、B 乐段组成。前奏部分 4 个小节,音乐色彩明亮,采用 6/8 的 E 大调;A 乐段保持 E 大调的明亮色彩不变,把 6/8 拍改为了 9/8 拍,有较强的叙事感,描绘了玫瑰花优美盛开的画面,旋律抒情。B 乐段围绕玫瑰的“三个愿望”展开,调性由 E 大调转为 c 小调,表现从希翼到哀婉的情绪变化 个“我愿”力度从中强 - 弱 - 强,情绪跌宕起伏,使整首歌曲情绪达到高潮,结尾“好教我留住芳华”结束在E 大调主和弦,从而回归调性,也回归歌词主题。《玫瑰三愿》的创作体现了黄自深厚的艺术歌曲写作功力,既吸收了西方浪漫派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又融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形成独特的" 中西合璧" 风格。
(二)《玫瑰三愿》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分析
黄自《玫瑰三愿》以其精妙的词曲结合艺术,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典范之作。作曲家通过严谨的字调处理、有机的句式构建、深刻的意象表达以及中西技法的创造性融合,实现了歌词与旋律的高度统
在字调处理上,黄自严格遵循汉语四声规律,阴平字" 玫"(mēi) 配以上行小三度 (mi-sol),阳平字 " 栏 "(lán) 采用上行二度 (re-mi),上声字 " 我 "(wǒ) 使用波状线条 (re-do-re),去声字 " 谢 "(xiè) 则配以下行减四度 (si-♯fa),确保每个字的声调与旋律走向完美契合。重点字词如否定词 " 莫 " 通过 mi-re-do 下行线条得到强调," 华 " 字则采用先现音处理避免倒字。上阕写景部分两个 " 玫瑰花 " 采用同头换尾的旋律变化" 烂开在 " 三 字节奏紧缩," 碧栏杆下 " 则旋律拉宽,形成张弛有度的韵律感。下阕抒情部分三个 " 我愿 " 形成递进式发展:第一愿以明亮色彩展现于中音区,第二愿回归忧郁气质落于低音区,第三愿则在高音区推向高潮,完美呈现了情感的层层递进。
在意象表达方面,钢琴分解和弦模仿花瓣飘落,下行五度表现" 烂开" 的凋零感," 红颜不凋" 的大七度跳进与" 留住芳华" 的叹息式收束,将诗词意境转化为生动的音乐语言。黄自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艺术歌曲的抒情写法、调性对比与和声进行 ,同时保留了中国五声性旋律、戏曲" 腔韵 " 处理和传统音乐结构,使作品既具有西方艺术歌曲的形式美,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意境美,最终实现了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 的艺术境界,展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永恒魅力。
三.歌曲《玫瑰三愿》演唱技巧
(一)强弱处理:mf-p-f
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对演唱者的力度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要深入把握作品的诗意内涵与音乐结构。首先,在力度范围上要严格控制,整体保持在很弱到中强之间。开篇要用极弱的音色营造朦胧意境,第一段保持弱到稍弱的细腻变化,层次向前推进,通过气息控制展现玫瑰的柔美形象。中段要逐步加强力度,在 " 无情风雨 " 处通过辅音的弱起接渐强,突出风雨意象的戏剧效果。其次 三个 " 我愿 " 的排比句要呈现力度递进:第一愿 mf, 演唱出玫瑰花的虔诚,第二愿亲切、温柔的表现含蓄恳求,第三愿在高音区“红颜”强调,达到情感爆发,随即凋谢的谢留音,回归平静。最后,结尾部分要回归极弱,用气声表现无奈叹息,与钢琴形成呼应。“好教我留住芳华”自由延长,可以在“留住”后换气,但注意不能破坏乐句的完整。所有力度变化都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既要做到汉语咬字清晰,又要保证声音质量。要避免过度渲染,用克制的表现方式体现中国艺术 " 哀而不伤 " 的审美特质。同时全曲要特别注意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在人声主导时钢琴要保持透明音色,在关键词语处形成力度对比。
这种精细的力度控制既展现了作品的情感层次,又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审美追求。而这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通过练习狗喘气,更好的激活横膈膜,也可以通过练习跳音“si”,建立呼吸支持,从而更好的控制气息的流动性。
(二)咬字处理:韵母饱满
咬字与吐字是一首歌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听感和对歌曲韵味的理解,只有清晰的咬字才能准确表达出歌词歌曲的含义。而《玫瑰三愿》最重要的咬字问题就是归韵问题,演唱时要注意所有咬字动作在高位置共鸣基础上完成,同时保持下巴和喉部绝对放松,辅音要快而准,韵母要饱满稳定。如“玫瑰花”三个字是整首曲子的中心词,玫瑰两个字都应归到“ei”上,花字顺着往前延伸,保持歌曲的连贯。这种咬字处理既保证了汉语的清晰度,又符合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能够完美展现黄自艺术歌曲" 字正腔圆" 的审美追求。
(三)《玫瑰三愿》演唱情感表达
黄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是一首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时需要用心揣摩其中的情感内涵。这首歌的情感表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表面层面对玫瑰凋零的惋惜之情,演唱时要用轻柔的叹息语 其次是更深层面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可以通过略带颤音的绵长音线来表现;最后是隐含的文人情怀,需要用克制的力度来展现。
在具体演唱处理上,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对于 " 玫瑰花 "这三个 字,建议采用半声唱法配合轻微气声,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花瓣的柔美质感。特别要注意 " 烂开在 " 这三个字,可以用略带沙哑的音色来表现残缺美。
歌曲中三次出现的 " 我愿 " 要有递进式的处理:第一次是恳求的语气,可以弱起渐强,唱到 " 风雨 " 时,可以适当加强齿擦音的力度,营造出一种危机感。第二次带有劝诫意味,可以延长 " 莫 " 字的辅音;第三次则是虔诚的祈愿,而 " 红颜 " 二字则要在高音区保持明亮的音色象征着美好的理想,要在高音区保持平稳的音束。" 好教我 " 可以适当加入气声,制造哽咽的效果;最后的 " 芳华 " 二字要渐弱至无声,表达深深的失落。
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玫瑰想象成战乱年代珍贵的文化象征,体会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舞台表现上要保持内敛的姿态,面部表情要符合 " 哀而不伤 " 的传统审美。特别要避免过度夸张的表现方式,所有的情感表达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呼吸支持上,咬字要清晰但不过分用力。歌曲的高潮部分要懂得收放自如,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留白意境。
这首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歌曲的特点,演唱者既要有扎实的声乐技巧,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只有把握好这个平衡,才能真正诠释出这首歌" 绚烂归于平淡" 的艺术境界。
结语
《玫瑰三愿》作为黄自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以其深邃的情感内涵、精湛的创作技法和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及演唱技巧的分析,可以看出黄自不仅巧妙融合了西方浪漫派音乐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更通过拟人化的玫瑰意象,抒发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对美好与尊严的坚守。在演唱层面,作品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咬字归韵及情感层次提出了极高要求,强调“哀而不伤”的传统审美理念。演唱者需在技术与艺术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精准把握力度变化与 音色处理,又要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方能诠释出“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玫瑰三愿》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音乐形式的完美,更在于它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这部作品至今仍为声乐教学与舞台演绎的重要曲目,其永恒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时代局限,以音乐的语言传递了对生命、和平与美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 全丽. 中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浅谈黄自的《玫瑰三愿》[J].音乐生活 ,2008,(01):74-75.
2. 马纳. 优美抒情黄自艺术歌曲作品分析之《玫瑰三愿》[J]. 大众文艺 ,2010,(15):119-120.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10.15.102.3.郑杰.借花喻人含道映物——重新解读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思想主题及其演唱分析 [J]. 音乐创作 ,2014,(04):106-108.
4. 占伟帆 .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 [D]. 齐鲁工业大学 ,2019.
5. 于静敏 . 浅谈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J]. 戏剧之家 ,2022,(07):85-87.
6. 陈喜红 . 简论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风格 [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105-106.
7. 皮薇 .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作品分析与演唱研究 [J]. 黄河之声 ,2021,(10):98-100.DOI:10.19340/j.cnki.hhzs.2021.10.031.8. 徐晶媛 . 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研究 [D]. 延边大学 ,2022.DOI:10.27439/d.cnki.gybdu.2022.000978.
9. 张俊 . 黄自《玫瑰三愿》和声分析 [J]. 艺海 ,2007,(02):53.
10. 程彧芳. 黄自艺术歌曲的特色与《玫瑰三愿》的演唱浅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作者简介:刘静怡 女 2005 年4 月 汉 本科生在读 音乐表演(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