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
鲁秀红
潍坊学院图书馆,山东 潍坊
一、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已在图书馆的智能检索、资源管理、用户交互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利用 AI 构建学术资源推荐系统,提升科研支持效率;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智慧馆员”项目,通过机器人完成基础咨询与导航服务。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与馆员素质的滞后性矛盾日益凸显。根据 2023 年国际图联(IFLA)报告显示,全球仅 37% 的图书馆制定了系统的 AI 培训计划,馆员的技能断层已成为制约图书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瓶颈。
二、研究意义与现状。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AI 技术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分编、虚拟助手),但对馆员素质的系统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学者陈婷婷提出“技术工具论”,强调馆员需掌握基础 AI 操作能力;国外学者 Bawden 则从伦理视角指出,馆员应具备算法审查与数据治理能力。本文结合技术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构建 AI 时代馆员素质的完整框架,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三、AI 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变革与挑战
3.1 服务模式的智能化转型。知识服务深度化:AI 技术推动图书馆从“信息提供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例如,上海图书馆的“AI文献分析平台”可自动提取研究热点,生成学科发展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利用GPT 模型为科研团队定制文献综述。交互场景多元化:虚拟现实导览、智能语音助手(如科大讯飞 AI 馆员)等技术的应用,要求馆员掌握多模态服务设计能力。
3.2 业务流程的重构。自动化取代低效劳动 :RFID 技术实现自助借还,机器人馆员承担 80% 的重复性咨询工作。数据驱动决策: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建模,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 AI 分析座位使用率,动态调整开放时间。
3.3 用户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个性化需求激增:AI 时代读者更倾向于即时化、场景化的知识获取,如短视频知识推送。科研支持专业化:学者需要 AI 辅助的科研数据分析工具,馆员需具备学科服务与技术融合的双重能力。
四、AI 时代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素质模型
4.1 技术能力维度。基础技术素养:掌握AI 基本原理(如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熟练使用智能工具。技术整合能力:参与AI 系统优化,例如调试智能检索算法或开发学科知识图谱;典型案例:武汉大学图书馆馆员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发“AI 学术助手”。
4.2 跨学科协作能力。 学科知识融合 : 在医学图书馆中,馆员需理解基因数据分析工具的操作逻辑;教育类图书馆需结合 MOOCs 平台设计 AI 学习路径。跨界合作机制:建立馆员—技术团队—用户的协同创新小组(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的“AI 服务实验室”)。
4.3 伦理与人文素养。数据伦理实践:遵循GDPR 等隐私保护法规,避免用户数据滥用;案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因未审核 AI 推荐算法导致性别偏见,引发社会争议。人文服务内核:在技术应用中保留人文关怀,如为老年读者保留传统服务通道。
4.4 创新与领导力。服务设计思维:利用 AI 工具开发新型服务,如元宇宙虚拟阅读空间; 案例:大英图书馆通过AI 生成莎士比亚剧本互动展览。 组织变革推动力:馆员需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内部变革代理人”。
五、当前馆员素质的突出问题
5.1 技能断层与知识老化。调查显示,国内高校图书馆中仅 29% 的馆员接受过 AI 专项培训(2024 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部分馆员对AI 工具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其威胁职业稳定性。
5.2 服务理念滞后于技术发展。过度依赖传统参考咨询服务,未充分利用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推送;缺乏主动探索 AI 服务场景的意识,被动应对技术变革。
5.3 伦理风险防控机制缺失 多数图书馆未制定 AI 伦理审查流程,算法“黑箱”问题普遍存在;用户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如某省级图书馆因AI 系统漏洞导致借阅记录外泄。
5.4 技术恐惧心理:资源分配失衡,县域图书馆智能培训参与率仅为省会馆的1/3 , 43% 的资深馆员存在 AI 工具使用焦虑。
六、馆员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6.1 构建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基础层:开设面向全体馆员的 AI通识课程; 开发轻量化学习平台:如国家图书馆" 智学苑"APP 日均使用时长23 分钟。专业层:按岗位定制课程,如技术馆员学习Python 编程,参考馆员研修数据可视化;建立 " 数字导师 " 制度:1 名技术馆员指导5-8 名同事。领导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馆员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平台,鼓励馆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开设“AI 战略管理”高阶课程,培养技术决策能力。鼓励馆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6.2 校企协同的实践平台建设。与科技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例如超星集团的“AI 馆员认证计划”;开展 AI 服务设计竞赛,鼓励馆员提交创新方案。
6.3 提高情境大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个性化推荐:通过对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分析,推荐相应的图书或信息资源,以提高满意度。用户行为分析:通过分析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的行为数据,洞察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资源精准匹:通过情境大数据的分析,对图书馆或信息资源进行精准匹配,提高用户使用效率。
6.4 伦理规范与制度保障。制定《图书馆 AI 应用伦理白皮书》,明确算法透明度与问责机制;设立“伦理审查 - 风险预警 - 应急响应”全流程管理体系。
6.5 职业发展激励创新。将 AI 技能纳入职称评审标准,设立“首席 AI 馆员”岗位;建立“技术津贴 + 项目分红”的复合激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馆员给予奖励和表彰。为馆员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提高馆员技术水平,重构图书馆服务的范式。
服务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智能检索系统:如清华大学开发的" 小图" 机器人,实现多模态资源检索准确率 92% 。数据挖掘应用:上海图书馆利用 NLP 技术完成民国报纸的语义关联分析。服务空间再造: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部署AR 导航系统,用户停留时间延长 35% 。
八、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理念的具体执行者 , 要树立现代服务理念 ,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从内心真正地尊重读者,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馆员应从内心深处增强职业荣誉感,通过自身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影响读者。馆员要提高对于读者服务工作的认识,避免职业倦怠感,热爱本职工作,乐于服务读者 , 要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 不仅满足读者的显性需求 , 还要深入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并主动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AI 技术正在重塑图书馆的价值链,馆员需通过“技术赋能 + 人文坚守”的双重路径实现角色跃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机协同的效能评估模型;全球化背景下馆员 AI 素养的标准化框架;成式 AI 对馆员知识服务模式的颠覆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兰伟, 张立彬 . AI 时代图书馆员能力框架构建研究 [J].图书馆论坛 , 2023, 43(4): 56-63.
2. 程金华,,李雪.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智能服务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24, 42(2): 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