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媒”结合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官卫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 500001
摘要:当今世界大变局下,数字新媒体助力体育发展。为保护56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借互联网推动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本研究分析新国发二号文件及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现状,提出策略:保留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认同;开创专门媒体渠道,结合互联网+发展体育经济;网络平台宣传,唤醒体育文化;借网络优势提升民族体育文化自信,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播
引言
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事业与文化备受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现各民族精神、特色、价值认同及生活习惯。改造传统项目需保留优秀文化,兼顾人与自然关系,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精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各民族文化有优劣,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融合,弘扬传统文化。[1]。新媒体的时代趋势下,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遭受到新兴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导致部分优秀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逝。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挽救到保护,到宣传,再到壮大,是一项艰巨且繁琐的任务,合理运用互联网+,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1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
贵州省共有17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39%,但广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稀少。在贵州省举办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中,仅侗、苗、布依、仡佬、土家族设有代表队。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国内顶尖赛事,自1986年起,贵州虽参赛较早,但直至1995年第五届才首获奖项。不过,2007年第八届民运会上,贵州代表队取得重大突破。尽管2011年前全国民运会未设贵州推办项目,但在龙舟竞速、传统射弩等项目中,贵州民间选手屡获金牌,展现强劲发展势头。第九届民运会上,贵州特色项目独竹漂被列入赛事,4个项目的一等奖全被贵州选手夺得,彰显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力。
2 互联网➕与体育之间的“双向关系”
新媒体信息技术将体育赛事与网络平台紧密相连,实现了互利共赢,提升了赛事关注度与平台经济效益。微博、抖音等平台几乎囊括了我国所有体育项目直播版权,使全球赛事得以直播。贵州省地处西南山地高原,经济相对落后,体育项目发展受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竞技体育冲击下岌岌可危。大众体育的兴起对其影响巨大,若不及时保护,恐将逐渐消逝。例如,贵州省黔东南“村BA”篮球赛,由村民自发组织,网络累计观看量达1.2亿人次,通过网络传播,赛事背后的故事广为人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借助数字新媒体高效宣传,以获得更多关注与传承。同时,互联网平台也需获取赛事直播版权,提升收视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体育文化发展。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现状困境
3.1竞技体育色彩浓厚
中国作为一颗拥有上下五千年深远历史的东方明珠,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受住了各式各样的考验,各个民族在社会生产中创造出了具备自己独特风格,代表自身民族显著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竞技体育作为建设体育强国重要元素组成部分,是当代能够迅捷发展体育事业的核心支撑。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推动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的建设夯实了积极深远的思想引领。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总结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十年来的巨大改革、明确新征程指导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向、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梳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2]。竞技体育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内涵十分厚重,大部分竞技体育的背后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这也导致现在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染上了经济色彩,更多人注重于赛事带来的经济性,从而忽视了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身内涵,导致其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3.2 与时俱进城镇化建设洪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守性
根据新国发8号文件指导思想,当前新型城镇化作为现代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蕴含着巨大的内需底蕴,经济发展离不开其重要保障,更是一项艰巨而又必须的民生工程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政策发布至今,各地区部门抓紧落实、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在一系列的探索建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农业人口转城市化缓慢艰难的问题、城镇化建设质量较低、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未能获得充分发挥等问题。当今社会,传统的运动项目逐步变型为现代社会里的带有表演形式的体育活动,在城镇化浪潮裹挟的外部冲击下失去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携带的原有文化内涵,使其休戚与共的传承场域消失,受众群众变少,生存空间遭受巨大威胁,严重阻碍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承与发展,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则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主体的参与性和精神的认同性,而这些主要在于空间重构[3]。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的少数民族受现代化影响,传统农耕作息与生活习俗已难满足新生代需求。新青年忽视自身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导致保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难以被新时代接受,逐渐消失。因此,面对城镇化带来的土壤变迁,许多富含人文气息的传统体育文化岌岌可危,亟需传承与保护。
3.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文旅融合力度不够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省结合非遗与旅游,推动经济文化双提升。黔东南台江县“村BA”篮球赛带动旅游,宣传苗族传统体育,展现文旅融合价值。但贵州省宣传手段单一,过度商业化,文化内涵缺失,影响游客体验及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虽重视旅游,却缺乏对传统体育的保护政策。因此,贵州省需加强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探索多元宣传方式,深挖文化内涵,以实现经济文化双重繁荣,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3.4 亟需传承与创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任务艰巨,亟需专业人才注入新活力。年轻一代更偏爱西方体育,对民族体育热情不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变革创新,融入流行元素,以满足现代需求。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大省,人口流失严重,青年外出打工导致文化传承乏人问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奖励机制完善对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仪式、道具、场地、服饰等不合大众喜好而缺乏接受度,需变革创新以迎合现代审美。同时,需吸引年轻人关注与参与,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以助力民族体育展现新活力,实现传承与发展。
4 互联网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优势
4.1 体育经济结合“互联网+”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建议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建立高效互联网平台,实现供需实时互动,整合体育资源,快速响应消费变化。用户可通过APP获取体育产品信息,推动“互联网+”成为体育主流模式。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商业化,形成完善产业链,通过互联网推广特色商品,建立成套生产销售模式,助力经济发展。如黔东南苗族自治区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营销服饰、手工艺品等,带动经济和文化输出。打造少数民族体育品牌,吸引大众和赞助商,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此举既促进经济,又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
4.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结合互联网+的优势
4.2.1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利性
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颇深。信息化时代所带来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多数布局在地势较为复杂的山区,交通不便,想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到“走出去”同新时代潮流文化结合起来,那么该如何做到“引进来”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当今,除了便利的交通能够迅速发展地方经济之外,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利用新媒体互联网,身处在一种动动手指就能在“掌上”获得即时信息的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
4.2.2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交流媒介,保持着平等互利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竞技体育中并非占据时代的主流,受关注程度较低,要想这种现况得到转变,须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时代主流衔接起来,捕捉大众喜好,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推广,逐渐推进大众视野,引起大众关注,将互联网流量作为推进资本,促使社会各大媒体公司关注、营造热点,形成平等交互的共赢局面,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
4.2.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信息资源高度便捷开放式,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任何一个村落,都不再是一个闭塞不通的地方,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各种信息都会有效传达。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因封闭性和农耕生活模式,对现代科技接触有限。而互联网+作为现代传播方式,已渗透各领域。结合数字新媒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增强开放性,实现多元化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特色,从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跨越地域,走向世界。
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蕴含各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不应被历史遗忘。互联网时代为个体与媒介带来前所未有的融合,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新机遇。贵州省作为多民族大省,其发展策略具有代表性。尽管经济落后,但应善用新媒体红利,紧跟时代主流,打造传统体育文化。需采取多项措施,揭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神秘面纱,将其推向时代舞台。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才能避免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消失,开创其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丹,张朋朋,李会云.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国际公关,2023(04):44-46.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3.04.054.
[2]刘波,郭振,尹志华,郝文鑫,李晨曦,于思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3,37(01):22-32+46.DOI:10.15877/j.cnki.nsic.20221206.001.
[3]陈,洪邦辉,张静.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探索[J].武术研究,2022,7(11):100-104.DOI:10.13293/j.cnki.wskx.009809.
[4]仇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机理与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1.DOI:10.27623/d.cnki.gzkyu.2021.002898.
[5]张可.数字媒体时代体育消费行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7(01):89-92.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1.01.026.
[6]吴兰卡,李如跃.“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6):63-64.
(保留)作者简介:官卫 1998年 性别:男 汉族 籍贯:重庆市 学历: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