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陈忠河

漳州市鳌门小学

一、引言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数感、空间观念、创新意识和运算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及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明确未来的教学方向与目标,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1. 适配学生认知规律,助力思维能力进阶

深奥复杂、抽象繁琐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特征。再加上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无法快速理解、深刻掌握数学知识。而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出发,就可以从数学抽象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角度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同时,还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响应教育改革要求,保障课堂提质增效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是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学科核心素养置于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可以让教师始终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主题与内容,采用先进、多元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组织的调整、课堂环境的优化,为学生打造趣味、鲜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快乐参与学习,实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此外,它还促使教师通过丰富教育资源的提供、实践活动的组织,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快速获得提升,保障数学课堂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涵盖运算推理和空间想象等基础能力,它具有知识与思维的基础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可为其后续深度学习筑牢基础。而且它强调培养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数学知识购物计算、时间规划等,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学段提升逐步深化,实现从具象认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能力,具有循序渐进的发展性。最重要的是它融合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等能力培养目标创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综合运用多种数学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多能力融合的综合性,以此共同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完整内涵。

四、有效提升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思维等能力较低,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锻炼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最终提高核心素养能力。比如生活故事、生活现象、生活实物、生活案例等,然后通过故事讲解、课件演示、实物展示等方法,将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展示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情绪与情感,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机会,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知的学习。

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超市促销场景设计实践活动。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不同超市的折扣购物海报(如同件商品A 超市打八折,B 超市满50 减15,C 超市买二送一),然后在课堂上模拟购物决策,引导学生计算不同方案的实际花费,比较哪种更划算,让学生在计算折扣金额、对比差价的过程中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百分数在实际消费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二)设置情境教学

2022 版数学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新课标将情境教学视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鲜活的问题的情境,将课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联合自身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结果,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有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创设校园花坛设计的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校闲置空地图片并提出任务,要学生化身成设计师设计一个包含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花坛,要求每种图形至少出现一次且周长总和不超过20 米。学生化身设计师亲自参与花坛的设计过程,直观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性质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情境让抽象的图形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三)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起点,亦是创新的萌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促使他们跳出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桎梏,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数学概念、公式和解题思路的内在逻辑,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从“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其他方法”深入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在质疑、探究和验证的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圆的面积公式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提出质疑“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可它明明是弯的弧线,怎么能当成直的边长呢?”教师不直接给出解释,而是顺势让学生观察“如果把圆分成更多等份,弧线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比 8等分、16 等分的拼图形,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弧线越接近直线。在这场圆的面积公式求导的质疑与观察中,学生理解了公式推导的原理,学会了对“近似转化”合理性的深度思考。

(四)强化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展开,课堂教学的互动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模式进行,学生们缺少深度思考和表达的机会。2022 版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准引导为支撑进行的师生互动共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逻辑,并精准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暴露的思维局限,以此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核心素养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自然成长。

例如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链互动教学法。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困惑鼓励其发现,并进行集体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与其平等交流,然后针对性提问设哪个量为未知数更方便,数量关系如何用等式表示,让学生尝试列方程,教师从旁巡视指导,选取典型错误解法集体讨论,让学生分析错因,让学生在提问、纠错、互评的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理清等量关系,掌握方程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五、结论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知识传授的延伸,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它强调数学学习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掌握上,更在于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上。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数感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通过空间观念发展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通过运算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以此构成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文化内涵,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内驱力,实现知识习得与素养成长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