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培养策略的探究
朱志海 石孟雨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 622760
一、引言
民航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民航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飞行学员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航空运输的安全与效益。职业意识是飞行员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学员的学习态度、行为规范、安全责任感和职业发展潜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如培养途径相对单一、培养效果评估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深入探究高职院校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二、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涵盖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倾向等多个方面。民航飞行学员的职业意识,是指学员在学习和未来职业实践中,对飞行员职业角色、职责使命、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及职业发展所形成的系统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其核心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 一) 安全意识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是飞行任务的核心。飞行学员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将安全意识融入到飞行训练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环节。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理解飞行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严谨的操作作风。
( 二) 责任意识
飞行员肩负着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飞行学员必须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 规范意识
民航业是一个高度规范化、标准化的行业,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飞行学员必须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程序操作的习惯,做到令行禁止,确保飞行安全和秩序。
( 四) 团队意识
顺利完成飞行任务需要飞行员之间、飞行员与机组成员之间、以及飞行员与空管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飞行学员必须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飞行任务。
( 五) 学习意识
飞行技术日新月异,飞行学员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对飞行理论、飞行技术、航空英语、特情处置等方面的持续学习,以及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主动学习和掌握,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 六) 职业认同感
飞行学员需要对飞行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认同飞行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热爱飞行事业,并愿意为之奋斗。
三、当前高职院校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一) 培养现状
目前,院校对民航飞行学员职业意识的培养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在培养中仍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目前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法规标准等内容、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业专家讲座、优秀飞行员事迹分享等活动、组织参观航空公司、机场等实践教学场所、在顶岗实习中强调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规范等方式加强对学院的职业意识培养与引导。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所尝试,但当前培养工作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培养途径相对单一零散:主要依赖课堂讲授和零散的活动,缺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性设计;实践环节中职业意识的引导和评价不足;
2. 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对职业意识培养效果的评价多侧重于知识掌握或行为表象,缺乏对内在认知、情感认同、行为习惯等深层次
维度的衡量,评价结果难以有效反馈和指导培养过程。
3.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深化:企业在职业意识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校企在培养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未能有效前置融入培养过程。
四、高职院校飞行学员职业意识的培养策略
针对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飞行学员职业意识的培养。
( 一) 创新培养途径,实现全程渗透与多元融合
1. 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渗透:在《飞行原理》、《航空气象》、《航空法规》、《飞行中人的因素》等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并融入相关职业意识元素(如安全案例分析、法规解读、团队决策模拟)。
开设特色课程/ 模块:开设《航空安全管理》、《驾驶舱资源管理》等专门课程或模块,系统讲授职业意识理论、规范与案例。
思政课程协同: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民航精神等融入职业意识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实践教学强化引导:安排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带教指导,通过言传身教传递职业规范和文化。
( 二) 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
构建多元评价指标:设计包含知识掌握、过程表现、情感态度、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过程性评价:改变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注重在日常教学、训练、实习等环节中对学员职业意识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反馈。
引入企业评价主体:将合作通航公司的评价(特别是实习期间的企业导师评价)纳入最终评价体系,赋予合理权重,确保评价与行业要求接轨。
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员本人、教师和企业导师,用于指导后续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员的个性化发展指导。
( 五) 深化校企协同,构建命运共同体
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究制定飞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岗位实际需求的职业意识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
共组教学团队:邀请合作通航公司资深飞行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等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特别是实践环节)和评价工作,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共享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模拟训练中心、在线学习平台、案例库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
民航飞行学员的职业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飞行安全、人才质量和行业发展。院校须立足民航业特殊性,正视当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培养途径、完善评价机制、深化校企协同等策略,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充分体现行业特色、校企协同共育的职业意识培养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顾思琦 . 民航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初探 [J]. 成才于就业,2021(s1):53-57
[2] 徐永驰. 当代飞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教育管理探讨[J].才智,2018(29):130
[3] 李文龙 . 新形势下民航飞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7,4(27):262-263
[4] 刘翠,刘于铫,帕太姆罕·麦麦提 . 中国民航大学机务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企业 .,2016(08):166-167
[5] 叶汉琪 . 当代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现状探析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3):7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