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课” 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破解与路径创新研究
刘鲁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商洛市 7260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金课”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金课”强调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旨在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有深度的课程。同时,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金课”视域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金课”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索有效的路径创新策略,以提高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丰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 金课” 与高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关联
(一) “金课”的内涵
“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特征。高阶性要求课程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性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挑战度则体现在课程难度适中,能够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高职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实践。它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创新意识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这种教育模式强调 " 润物无声 " 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核心在于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的育人目标。
(三)“金课”与高职课程思政的关联
高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实践。它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各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创新意识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这种教育模式强调 " 润物无声 " 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核心在于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的育人目标。
三、“ 金课” 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推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三全育人”工作。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二)初步探索与实践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思政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学校也组织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金课”视域下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存在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牵强附会的现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准确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 金课” 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思政元素融入的困境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在于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未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仅采取生硬植入的方式,如在专业理论讲解中突兀地加入与课程无关的思政内容,导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更关键的是,许多教师缺乏对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精准把握,难以找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契合点,使得思政教育流于表面。这种简单化、形式化的融入方式,不仅破坏了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更难以实现 " 润物细无声 " 的育人效果,亟需通过系统培训和案例指导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
(二)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困境
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普遍面临能力短板问题。一方面,专业教师长期专注于技能传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掌握不深,思政素养储备不足,难以在专业教学中自然融入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制约了思政教学效果,许多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不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案例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能力困境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质量,需要通过建立 " 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 " 结对机制、开展专题工作坊等方式,系统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胜任力。
(三)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困境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面临整合不足与更新滞后的双重挑战。从横向来看,思政资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整合,但目前校企、校社协同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碎片化、分散化。从纵向来看,现有思政资源库更新缓慢,难以及时纳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影响了教学的时效性。这种状况要求建立动态化的资源建设机制,构建 " 学校主导、多方参与 " 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确保思政资源既丰富多元又与时俱进。
(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困境
当前课程思政评价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和评价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在指标设计上,过度侧重可量化的教学表现而忽视学生价值观、职业素养等隐性成长,难以全面反映育人成效。在评价方法上,主要依赖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缺乏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视角局限。这种评价导向容易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亟需构建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档案袋评价、情境测评等多元方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五、“ 金课” 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的破解策略
(一)更新课程思政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将 " 立德树人 " 作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 " 思政课程 " 与 " 专业课程 " 的壁垒,构建 " 大思政 " 育人格局。在 " 金课 " 建设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阶段就要明确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自然融入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等元素,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引导,实现 " 如盐化水 " 般的育人效果。通过理念更新,推动形成 "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 的良好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加强课程思政资源整合
构建多元协同的课程思政资源整合机制势在必行。在校际层面,建立区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开发共享优质教学案例库、示范课视频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入挖掘产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等职业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同时要善用社会资源,邀请劳模、技术能手进校园,用鲜活事例开展价值观教育。此外,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整合红色教育基地、行业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资源网络。通过资源整合,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撑。
(三)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必须多措并举提升其育人能力。系统化开展教师思政培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政方法论等必修模块,夯实理论基础。常态化组织教学研讨,通过示范课观摩、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 "思政教师 + 专业教师 " 结对机制,促进优势互补。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专业特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能力提升,打造一支既精通专业又善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推行 "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 的教学改革,在真实项目情境中融入思政教育,如将乡村振兴、技能扶贫等国家战略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发 " 专业 + 思政 " 融合课程模块,构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载体,建设虚拟仿真思政实训室,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协同授课,形成 " 专业教师讲知识、企业导师讲实践、思政教师讲价值 " 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六、“ 金课” 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师要立足专业特点,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如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可结合中国制造2025 战略,培养学生的产业报国情怀;在商贸类专业中,可通过商业伦理案例分析,强化诚信经营意识。同时要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将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前沿成果、社会热点事件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专业领域的社会责任与价值追求。这种 " 专业为体、思政为魂 " 的内容创新,能够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法要精选行业典型实例,如大国工匠事迹、企业创新案例等,通过情境分析和价值辨析,深化学生对专业伦理的认知。项目教学法可设计真实任务情境,如 " 乡村振兴技术服务"" 社区公益项目" 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悟专业价值。互动式教学要善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围绕专业领域的伦理困境、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体验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
(三)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推动育人质量持续提升。评价指标设计要坚持 " 知识 - 能力 - 价值 " 三维度,既考察专业学习成效,也关注价值观塑造效果。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化,引入企业导师评价实习表现、第三方机构评估育人成效。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成长轨迹、情境测试评估价值判断、跟踪调查了解长期影响。评价过程要注重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习反思等方式及时反馈改进。同时建立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专业认证、教学评优等重要环节。这种发展性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引导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金课”视域下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破解策略和路径创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更新课程思政理念、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等措施,可以有效破解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通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创新,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未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对“金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和方法。同时,要关注新技术、新手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郭长帅 , 胡勇 , 陈家深 .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 金课” 建设教学改革探索 [J]. 时代汽车 , 2022, (16): 48- 50.
[2] 刘芳 . “ 金课” 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J]. 鄂州大学学报 ,2021, 28 (06): 83- 84+87.
[3] 沈俊 , 罗玲 . 基于金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 创业融资” 课程改革与实践 [J].大学 , 2021, (49): 127- 129.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5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金课” 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题编号: 2025SZX 565
作者简介:刘鲁 女;研究生 1994 年7 月,陕西商洛,助教,所教: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