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立医务人员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

梅莉莉 高玮 沈姗烨 胡丹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一、课题背景

(一)医院背景

(上海市眼科医院)前身为 1942 年创办的盖氏沙眼防治所,有着83 年的悠久历史。医院积极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快速推进上海市眼病防治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在健康科普、眼病防治、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取得巨大突破,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中国医院协会研发创新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2024 年,STEM 和 ASTEM 双榜排名均迈入全国前十,位居第九名。目前,医院医务人员占比达到 61% ,因此,探索公立医务人员法律素养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背景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 “健康中国”建设,要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文件,如《医师法》《医疗机构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在法律法规层面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然而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面临工作繁杂、晋升职称等压力,“重医轻法”的现象比较普遍。执业医师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专注于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提升,缺乏法律运用及法律思维的培养;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管理、品牌维护等缺乏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1]。

近年来,在医药卫生实务中,医患纠纷增多,医患关系逐渐紧张,患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而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却与之存在“代差”[2]。无论是从治病救人的角度还是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医务人员的法律素养都应予以提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卫生领域的法律问题不断涌现,也对医务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推动“依法治院”的管理理念,提升医务人员的法律素养以适应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是公立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法律素养现状

公立医院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要求,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依法执业各项制度要求的关键环节[3]。

医院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访谈、比较分析对医院所有临床、职能部门开展访谈研究,职工所在岗位不同,职责分工亦不同,医院职工对法治建设有一定认同感,依法执业和履职需要遵守的具体细化规定还存在差异化。

(一)医务人员法治思维欠缺,化解矛盾的法律素养仍需加强

部分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仍存在 “重技术、轻法律” 的思维定式,对《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规学习浮于表面,未能将法律规范深度融入诊疗流程与医患沟通环节[4]。当医疗纠纷发生时,因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储备与风险预判能力,难以快速、准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权益,甚至因处置不当导致矛盾升级,既影响医院公信力,也给自身职业发展带来隐患。

(二)法治宣传的载体和形式还不够丰富

当前医院法治宣传多依赖传统模式,如集中培训、发放手册、张贴海报等,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学习积极性。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缺乏短视频普法、线上互动问答、模拟法庭等沉浸式、趣味性的宣传方式,导致法治教育覆盖面有限、吸引力不足[5]。此外,针对不同岗位(如临床科室、行政后勤)的个性化普法内容缺失,无法精准匹配各岗位法律风险点,削弱了法治宣传的实际效果。

(三)事后咨询多于事前防范,缺乏有效防控体系

医院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往往侧重于纠纷发生后的法律咨询与调解,忽视了事前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预警系统,对病历书写不规范、知情同意告知不到位、诊疗操作违规等潜在风险点缺乏常态化排查与整改机制。同时,缺乏跨部门协作的法律风险防控联动体系,医务、审计、纪检及临床科室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未能形成从风险识别、评估到处置的闭环管理,导致同类法律风险事件反复发生,难以从根源上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三、实践探索

(一)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指导,课题组成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法律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程度、对法律培训的重视程度、对医疗纠纷的处理态度、在日常工作中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医院法治环境的感知共 7 个部分。2024 年 12 月,向全院 3 个临床、8个职能部门发放问卷 52 份,收回问卷 52 份,有效问卷 52 份,有效率100% 。为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性和代表性,采取自填式匿名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对象覆盖临床医务人员、职能部门人员代表。运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对多项选择题进行多重反应下的频次分析。

2. 人员访谈

课题组成员于 2024 年 12 月 -2025 年 1 月,对医务人员,临床及职能部门科主任、职工代表 40 余人开展专项访谈,主要针对员工法制意识、法律知识获取的途径、法制教育获取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判医务人员法律素养情况,形成提升医务人员法律素养的总体方案。

3.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程度:本调查中 61.54% 的医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76.92% 的医务人员知晓《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63.46% 的医务人员了解《互联网诊疗管理方法(试行)》。见图

2. 对法律培训的重视程度:

本调查中 69.23% 的人愿意主动参加法律培训课程, 23.08% 的人比较愿意,只要时间合适就会参加; 7.69% 的人看培训内容而定,如果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就参加。见图。

3. 医疗纠纷处理态度

本调查中 88.46% 的人保持冷静,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尝试协商解决; 73.08% 的热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或医院相关部门报告; 65.38% 的人收集相关医疗记录和证据,以备后续可能的需要; 48.08% 的人等待医院指示,按照医院安排处理。见图。

A静,积与家沟通,商 B.立附向科复交委人应医程关部门报告

4. 日常工作中的法律意识:

本调查中 53.85% 的人会主动考虑医疗行为的法律后果; 38.46% 的人在涉及重要医疗操作或决策时会考虑; 7.69% 的人只有出现潜在问题时才会意识到法律方面。见图。

本调查中 75% 的人认为遵守法律法规式对患者负责的表现;23.08% 的人认为基本同意,有时候法律要求可能与患者最佳利益存在一定冲突; 1.92% 的人不太确定进一步理解法律与医疗实践的关系。见图。

5. 运用法律的能力

本调查中,在遇到医疗纠纷时,61.54 的人能够准确分析,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妥善处理纠纷; 25% 的人基本能够分析,但可能需要进一步咨询法律专业认识参考相关资料; 13.46% 的人只能进行简单分析,对于复杂法律问题难以把握。见图。

本调查中, 69.23% 的人在参与医院设备采购、药品供应合同签署过程中, 69.23% 的热能够完全理解,并能对合同条款提出专业修改意见;23.08% 的人基本能识别一些明显的风险条款,但可能遗漏细节; 7.69% 的人之只能理解合同的大致内容,对于法律术语和复杂条款不太清楚。见图。

6. 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

本调查中, 84.62% 的人通过医院内部组织的按法律培训科层获得;55.77% 的人自行月度法律书记、期刊杂志; 57.69% 的人参加线上线下法律讲座; 48.08% 的人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如法律专业网站、慕课)等获得; 36.54% 的人向医院法务部门或法律顾问咨询; 30.77% 的人通过与同事交流讨论法律问题获得。见图。

7. 医院法律环境感知

针对法治文化建设调查中, 78.85% 的人认为增加法治文化宣传的频次和覆盖面如丁琦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67.31% 的人认为将法治文化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院训、价值观等;55.77% 的人认为建立法治文化激励机制,对在法治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科室给予表彰奖励; 50% 的人认为要加强与外部法治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法治文化理念和实践经验。见图。

在对法律素养提升建议方面 84.46% 的人,希望优化法律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65.38% 的人希望加强法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邀请更多资深法律专家授课; 55.77% 的人希望建立健全法律素养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身、绩效挂钩; 48.08% 的人希望提供更多法律实践机会,如模拟法庭、案例分析讨论等; 46.15% 的人希望营造更加浓厚的医院法治氛围,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全方位推进法治建设。见图。

四、研究对策

(一)拍摄法律教育视频

为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医务人员传播法律知识,项目组采用 “案例引入 + 法律解读 + 实践指引” 的方式,围绕医疗卫生领域常见的法律问题,梳理《医师法》《医疗机构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方面的知识点,根据自身特色编写场景剧本,组织拍摄学习教育视频。通过真实案例改编、情景再现等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并通过医院内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方便医务人员随时随地学习。

(二)开展法律培训

开设“公益法律咨询日”,联动虹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家律师事务所等开展“你咨询,我问答”公益“法律咨询日”活动,邀请法律顾问为医务人员开展专题法律培训。内容涵盖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医疗纠纷案例分析、法律风险防范等方面,引导医务人员思考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培训形式采用集中授课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医务人员提出问题和见解,增强培训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三)电子海报宣贯

设计制作“严守法规院规红线 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系列电子教育海报,以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宣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法律知识要点。海报内容包括法律条文摘要、典型案例警示、法律知识问答等,通过医院内部通讯软件、微信工作群等渠道推送电子海报,扩大宣传覆盖面,使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能够接触到法律知识。

(四)互动角色扮演

推动沉浸式教育,采用 “双场景对比演绎” 模式,通过“问题场景”还原案例细节,再通过“规范场景”解说纠纷发生后法务联动机制。活动后设置 “法律复盘会”,结合演绎差异点,逐句解读剧本中隐含的法律条款。通过让医务人员在 “演绎 - 对比 - 反思” 中直观感受法律条款在诊疗场景中的落地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普法中 “知而不行” 的短板,提升其将法律意识转化为合规行为的能力。

五、成果与成效

运用Kirkpatrick四级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对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进行评估,通过法律教育培训了解职工对后续提升法律素养的建议,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范围,使医院法律教育环境向上向好发展,

(一)法律知识水平提升

通过项目实施前后的问卷调查对比发现,医务人员对《医师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在法律知识测试中,平均得分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 85% ,表明医务人员通过法学视频学习、法律培训等活动,掌握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储备得到有效扩充。

(二)法律意识增强

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遇到问题时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意愿大幅提升。在项目实施后的调研中, 93% 的医务人员表示在面对医疗纠纷或其他法律问题时,会优先考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患者的权益,而项目实施前这一比例仅为 35% 。同时,医务人员对法律培训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参与法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三)医患关系改善

随着医务人员法律素养的提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依法执业和患者权益保护,医患沟通更加规范、有效,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据医院统计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单月医患投诉数量明显减少,医患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也有所提升。

(四)医院法治氛围优化

通过法学视频拍摄、电子海报宣贯、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以及系统的法律培训,医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医院的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佼玥,李筱永. 公立医院对外合作的法律风险及对策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22(2):72-76.

[2] 张晓林,马勇,张晶,马春晓,何文凤 . 医院跨专业协作的域外经验与启示,中国医院管理,2023(4):77-81.

[3] 梁琳,郭玉红 .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20(18):155-158.

[4] 沈少俊 . 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 [J]. 黑龙江人力资源何社会保障,2021(13):120-122.

[5] 张建国,蒋政国,安雷平 . 加强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 [J]. 法制博览,2021(3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