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探究

作者

罗春雷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409000

一、引言

公共基础课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但其教学常面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脱节”“统一教学与学生差异错位”的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强化因材施教、注重启智润心”,为教师能力提升指明方向。本研究以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政)为样本,通过实证调研与实践探索,破解教师“素养割裂、能力单一”难题,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

结合国家政策与学院实际,“启智润心”指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又要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渗透职业态度、诚信素养等价值观念。“因材施教”则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多样化 - 基础两极化 - 发展多元化”等特点,通过精准分析学情,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师专业素养

聚焦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需求,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三维度:一是学科育人素养,即挖掘学科与职业需求、思政元素的融合能力;二是跨专业适配素养,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三是职业教育情怀,认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具备关注全体学生、耐心辅导薄弱学生的态度。

(三)教师教学能力

结合教学全链条,核心能力包括:一是学情分析能力,通过多元工具(问卷、大数据、访谈)识别学生知识基础、发展导向的能力;二是差异化教学能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互动方法的能力;三是评价反馈能力,构建过程性、个性化评价体系,提供精准改进建议的能力。

三、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 一) 调查方式

为精准掌握现实情况,本研究采用“教学主体 + 教学客体”的组合调研方式,覆盖学院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共 50 余人)和 1000 余名学生。听课评课100 余次,记录教学方法、互动频率等指标。

(二)核心问题

一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认为“启智润心是思政课任务”,数学课仅讲公式推导,未渗透“严谨求实”职业态度;语文课仅讲古诗、汉字、常见公文写作等,未系统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启智与润心未合一。公共基础课教师对学生专业需求、专业背景、就业方向、核心课程开展与职业能力需求,教学与职业需求不同步。少许教师不愿意上低年级或“差班”的课,态度与能力不一致。

二是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修炼。部分教师学情分析单一,甚至未有效开展学情分析,备课未充分备学生,靠经验或短期的课堂表现主观判断学生情况。学院虽开展“ 3+7+30: ”课堂革命(即每节课教师要有 3分钟课程思政,7 分钟左右的时间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情景,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进行 30 分钟课堂教学),但少许教师不愿打破常规,仍以讲授为主、互动不足,教学实施固化。评价反馈简单,仅以作业、期末成绩作为反馈与评判,并未有效及时纠偏

三是学生需求适配矛盾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多样,而作为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薄弱,未来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多。因学生多元化,成绩多样化,需求多元,而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与职业要求不联通。另职业院校学生理论薄弱,更倾向于“互动教学”“实践课程”,对枯燥的公共基础课兴趣不浓,认识不够。

四、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启发教师开展“课堂革命”实践​

结合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师现状,通过“培训赋能—交流研讨—案例凝炼—评价机制构建”四步走,推动教师开展“课堂革命”。

1. 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与常态化交流

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二级学院配合,聚焦能力短板,每学期开展至少 4 次“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公共基础课负责部门强化与高职学院的联系,开展“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专项培训,推动专业与工作基础课的深度融合。以公共基础课课程组为单位,常态化交流,每周开展 1 次“微研讨”,围绕“学情分析难点”“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优化”等展开讨论,促进经验共享。并在每学期开展 4 次“公共基础课教师交流周”,组织不同课程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跨组交流活动,实现多元互补。

2. 凝炼典型案例与构建评价机制

聚焦可复制性,各课程组基于教师能力现状与学情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启智润心 + 因材施教”典型教学案例,要求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效果反思”四部分,突出“可复制、可推广”。并采用“教师自评 + 课程组互评 + 学生评价”三维度评价,其中学生评价通过“课堂满意度问卷”“教学效果反馈表”实现,确保评价客观全面。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培训优先参与权”挂钩,激发教师提升动力。

3. 建立上下联动的听评课机制

坚持“公平公正、数据真实、发展教师”的原则,教务处组织专家团队,每学期随机听评 30% 的公共基础课,重点关注“启智润心元素融入”“分层教学实施”;各二级学院领导、课程组组长,每月听评本学院所有公共基础课,形成《听评课反馈表》,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课程组内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评不少于10 次,通过“互评表”交流经验,实现共同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公共基础课为研究样本,通过“概念界定—现状调研—课堂革命实践”的路径,验证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对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价值。实践表明,通过“分层培训、常态化交流、案例凝炼、多元评价”,能有效解决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素养割裂、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教师发展—课堂优化—学生受益”的良性循环。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因材施教的精准度,持续完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为学院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 年)[Z].2024.

[2] 国务院.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Z].2023.

[3] 李芒. 论“课堂革命”的内涵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1(9):132-140.

[4] 窦桂梅 . 成为具备“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大国良师——再谈“做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J]. 人民教育,2022(18).

[5] 郑士鹏 .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时代意蕴及涵养路径[J]. 理论经纬,2023(11)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研项目“基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探究”(编号:JM20240502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春雷,男,重庆黔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