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白求恩精神引领的医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常宇佳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随着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国家对于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国家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应当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坚定的职业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自延安时期由毛泽东同志高度概括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医学教育中最具有感召力和历史底蕴的思政教育资源。

1 白求恩精神内核重构

为使白求恩精神跟当代医学教育精准对接,必须对其精神内核开展合乎时代特征的重构与转变。毛主席于《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将白求恩精神归纳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而在现今的新时代,得把它从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医学职业素养。白求恩精神的历史源头可提炼成两大核心支撑,其一为跨界合作精神,这主要是源自其国际主义精神的本质,它不仅代表着跨越国界的医疗救助行动,同时还体现着在多学科诊疗团队中突破专业壁垒的合作本事,在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之际,冲破文化差异进行沟通及共情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形势下超越国家和政治界限的合作凝聚力,这表明了对现代医生团队合作与医患沟通的高度要求。第二方面是临床利他主义,这是对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极端负责精神的现代表达,这里融合了职业精神跟奉献价值观的临床行为规范,强调无论何时都要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摆在首位。

2 医学生思政教育矛盾解析

2.1 方法单一困境

目前学校的教育形势仍然停留在“思政课教师讲,专业课教师选择性讲”的模式,缺乏系统性设计。关于白求恩精神的教育内容不成体系,学生获得的往往是感动一阵子的碎片化信息,而不是能够指导职业生涯的系统性知识。虽然与白求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宝贵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创新的转化为系统性体验式的教学内容。

2.2 评价机制缺失

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体系,是导致思政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有效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教学投入的效果很难证明,学生的重视程度肯定也不高。对白求恩精神三大核心维度的操作化转化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可以直接应用的转化表达。

2.3 载体割裂问题

传统教学和真实临床实践之间有巨大的鸿沟,是知行分离的重要原因。书本上的伦理案例是静态的简化的,而临床工作是动态的复杂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道德认知,一旦进入到高压快节奏的真实环境中,就很容易被现实困难消解。因此如何通过高保真度的模拟技术来搭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白求恩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3.1 认知唤醒

认知唤醒的目标是让医学生不只是听闻白求恩的故事,更要体悟其精神的深刻要义与时代价值,这就要求一个成体系、多维度的教育体系。一是完善课程框架,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将白求恩精神教育从零星的讲座或活动升级为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的系统性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医学伦理学、各临床专业课程里安排专文章节或教学模块,系统讲授白求恩生平的事迹以及医疗贡献,尤其是在外科范畴的创新实践,以及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所说明的精神内核。在教学里采用 PBL教学法,组织学生探讨“白求恩在资源匮乏的战地开展手术活动的办法”,引导他们思考在当代医疗环境中怎样体现精益求精与创新精神,定期举办主题班会、读书会等,为学生构建自由交流和思想交锋的平台,增强其对理论的认知。二是实施电子教学资源整合,搭建数字式学习平台,在现今的数字化时代中,对电子材料进行整合也是提升学习主动性的要点,构建有关白求恩精神的数字资源库,以高清方式扫描历史照片、信件、手稿及相关研究论文,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收集编写能体现白求恩精神的当代医疗事例。三是营造校园文化情韵,实现隐性育人目的,校内的广播站会定时播放白求恩故事及相关音乐,开展白求恩主题的演讲、征文及书画比赛,把白求恩的形象与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3.2 情感共鸣

如果说认知唤醒是“知其然”,那么情感共鸣则是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情感上被打动、被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组织学生参观白求恩纪念馆相关医院院史馆等实体场地视传统而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设计白求恩精神教育专项 VR 项目,将当时中国战地医院的历史情景进行还原。组织学生编排和演出,以白求恩事迹为主题的话剧通过亲身演绎更深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计包含医患冲突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秉持白求恩精神,化解矛盾,赢得信任。在医学生入学进入临床实习毕业等重要节点进行白求恩精神学习并庄严宣誓,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对白求恩精神的情感归属。

3.3 行为内化

行为内化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白求恩精神转化为医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将抽象的白求恩精神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指标,将精神维度、能力要求细化为在临床实习中可被观察和记录的具体行为,并作为实习日志进行记录,定期反馈。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尽早了解医院环境。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乡村开展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践行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励学生围绕基层医疗现状等进行社会调研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白求恩精神是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它的传承与弘扬绝不能停留在口号式的宣讲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白求恩精神临床行为的观测指标,形成体现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样式,使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真正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未来医者的职业DNA。

参考文献

[1] 张楠 , 刘姝 . 塑造医者仁心:白求恩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J/OL]. 中国医学伦理学,1-12[2025-03-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203.R.20250218.0808.004.html.

[2] 赫天驰 .“白求恩精神”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J].大学 ,2024,(21):18-21.

作者简介:常宇佳(1995.05—),女,汉族,人,助教,硕士( 已毕业),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白求恩精神引领的医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2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