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西音乐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音乐创作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作者

李思甜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

一、中西音乐思维差异具像化

中国传统音乐以单声部旋律形态为主,呈现出横向线性思维特征:旋律注重音高的线性延展,即便存在多声部配合,也以“支声复调”形式保持旋律的主导地位。

相较之下,西方音乐以多声部织体为核心,展现出纵向立体思维特质:旋律常作为多声部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需与其他声部在和声、节奏、音程上精密配合。这种差异不仅塑造了中西音乐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更折射出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接下来将从哲学、社会、地理等维度展开剖析。

二、中西音乐思维差异的文化根源

1. 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道法自然”。“中庸之道”要求凡事追求适中、平衡,避免极端和冲突。“道法自然”的观念则使中国音乐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音乐旋律常常模仿自然声音,以一种顺应自然、淡泊宁静的态度来构建音乐的意境。

西方哲学表现出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特征,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理性分析和认知。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西方音乐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规律和方法对音乐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在音乐创作中,注重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元素进行组织和构建,追求音乐结构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从而使西方音乐表现出“理性”的特征。

2. 社会制度与文化历史的作用

中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社会制度下,主张统一,反对分裂。这种社会制度反映在音乐上,使得单声部的线性音乐思维更符合社会对秩序和统一的追求。同时,中国文化历史推崇礼制,崇尚和谐。音乐作为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平稳、和谐的单声旋律来体现社会秩序和等级规范。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意识逐渐觉醒,对个性和多元表达的追求日益强烈。多声部的立体音乐思维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不同声部可以独立表达不同的旋律和情感,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丰富的音响层次。

3. 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交通和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古代,音乐的传播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单声部的线性音乐更便于记忆和传承,各地的民歌、戏曲等音乐形式大多以单一线性旋律为主。

西方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破碎,城邦文化和商业文化较为发达,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这种环境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多声部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中西音乐思维差异的具体表现

1. 旋律形态:线性延展与立体交织

中国传统音乐以单声部旋律为核心,注重旋律线条的横向发展。旋律通过音高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各种装饰音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西方音乐的旋律在多声部音乐中往往作为其中一个声部存在,注重与其他声部的配合与交织。旋律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还要考虑与其他声部在音高、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关系。

2. 织体结构:单声线性与多声立体

中国传统音乐的织体结构以单声线性为主,虽然也存在一些支声复调等织体形式,但本质上仍然是基于单一线性旋律的衍生和变化。例如江南丝竹中的乐器演奏,各乐器围绕同一旋律进行加花、变奏,形成一种轻微的声部差异,但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单声线性的特征。

西方音乐的织体结构丰富多样,多声部织体占据主导地位。从早期的奥尔加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再到巴洛克时期的赋格,以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多声部的思维贯穿始终。

四、中西音乐思维差异对音乐创作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1. 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使得创作者在创作时更加注重旋律的构思和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往往从生活体验、自然景观等方面汲取灵感,通过线性旋律将内心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以情带声”,注重音乐与个人情感、文化传统的紧密联系。同时,由于中国传统音乐重实践轻理论、音乐口传心授的特点,创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即兴性,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旋律进行适当的发挥和变化。

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促使创作者在创作时更加注重音乐结构的设计和音乐要素的组织。创作者需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进行精心安排,构建出严谨而复杂的音乐结构。西方音乐的创作往往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创作者在遵循一定创作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 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培养了人们对旋律线条美感的独特审美观念。人们欣赏音乐时,注重旋律的流畅性、韵味以及所传达的情感意境,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和谐的审美体验。

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影响下,西方音乐审美更强调音乐形式的完美、结构的严谨以及音响效果的丰富性。听众在欣赏音乐时,会关注多声部之间的配合、和声的逻辑以及音乐整体的结构布局,追求一种理性、客观的审美体验。

五、结论

中西音乐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在音乐的旋律形态、织体结构、发展手法等多个方面,并对音乐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以单声旋律为核心,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中庸”“自然”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和谐统一的追求;西方音乐的立体思维以多声部织体为特征,强调理性构建和形式完美,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主客分离的哲学观念以及对科学理性的崇尚。

认识和理解中西音乐思维的差异,对于传承和发展中西音乐文化、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应充分借鉴中西音乐思维的优势,将线性思维的情感性与立体思维的结构性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推动世界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简介:李思甜,女,2002 年7 月,河南安阳,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