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美术学考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曾旭娟
福建省惠安职业中专学校 362100
引言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科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艺术人才的使命。而福建中职美术学考作为检验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核心评价工具,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当前,福建中职美术学考以“素描、色彩、构成”三大模块为核心,聚焦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考核,但在“三教”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学实践与改革要求仍存在脱节现象。本文结合福建中职美术教学实际,剖析学考背景下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
一、福建中职美术学考的核心定位与改革需求
福建省中职美术学考自 2020 年起纳入省级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其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以《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对素描、色彩、构成三大模块的基础理论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导向。”这一定位既强调美术学科的专业性(如素描的造型规律、色彩的色调控制、构成的形式法则),又要求教学与岗位需求对接(如广告设计、工艺美术等职业的基础技能)。
然而,“三教”改革要求的“教师善教、教材适用、教法创新”与当前学考教学的实际存在差距。例如,部分教师仍以“应试训练”为导向,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教法停留在“示范—模仿”模式,导致学生“理论背得熟、实践用不上”“技能练得精、素养提不高”等问题,亟待通过改革破解。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美术学考教学的现实困境
1. 教师端:专业能力与改革需求存在断层
(1)教学理念滞后:部分教师对“三教”改革的理解停留在“文件解读”层面,未将“以学生为中心”“岗课融合”等理念融入学考教学。例如,在素描模块教学中,仍以“几何体—静物—人物”的传统序列授课,忽视福建地域文化元素(如惠安石雕、泉州古建装饰)的融入,导致学生对“造型与文化”的关联认知薄弱。
(2)实践能力不足:中职美术教师多为“学科型”背景,缺乏广告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行业实践经验。在“构成”模块教学中,教师对“平面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立体构成在展示设计中的转化”等岗位场景讲解模糊,仅能照本宣科,难以满足学考要求的“理论联系实际”考核目标。
2. 教材端:内容适配性与学考要求存在偏差
(1)地域特色缺失:现行主流中职美术教材多为全国通用版本,针对福建本土美术资源的内容极少。例如,色彩模块中关于“闽南传统建筑彩画的色调规律”“福建土楼光影特征”等内容几乎空白,导致学生在学考中遇到“分析福建传统建筑色彩”类题目时无从下手。
(2)模块衔接松散:素描、色彩、构成三大模块的教材内容各自为战,缺乏跨模块整合。例如,构成模块的“形式美法则”(如对比、节奏)未与素描的“构图训练”、色彩的“色调设计”形成联动,学生难以建立“从单一技能到综合应用”的知识网络,学考中综合题得分率普遍低于 40% 。
3. 教法端:传统模式与素养培养存在矛盾
(1)重技能训练,轻思维引导:为应对学考“理论 + 实操”的考核,部分教师采用“背理论—练模板”的应试教法。例如,色彩模块教学中,教师总结“衬布用暖灰、水果用高饱和色”等应试技巧,却忽视对“色彩情感表达”“色调统一性”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作品“套路化”“缺乏个性”。
(2)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福建中职学校虽已普及多媒体设备,但美术教学中“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仍停留在“PPT 展示范画”层面。例如,构成模块的“动态构成”教学,若能借助 3D 建模软件(如Blender)演示立体构成的空间变化,或通过 AR 技术呈现传统纹样的构成规律,可显著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此类手段使用率不足 15% 。
三、“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美术学考教学的优化路径
1. 教师赋能:构建“双师型”成长体系,激活教学动力
(1)强化“岗课融合”培训:联合福建本土文创企业(如厦门大摩纸的时代、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要求美术教师每学期完成 2 周企业跟岗,重点学习“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设计岗位对素描/ 色彩/ 构成的能力需求”等内容。例如,教师通过参与“福建土楼文创产品设计”项目,可将“土楼建筑的几何构成规律”“夯土色彩的调和方法”等融入学考教学,提升内容的实用性。
(2)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打破“单科教师”界限,联合语文(文化素养)、信息技术(数字化工具)教师成立“美术学考教学共同体”。例如,在构成模块教学中,语文教师可补充“福建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如漳州木版年画的对称构成),信息技术教师可指导学生用 Procreate软件完成“动态构成”作业,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多维提升。
2. 教材重构:开发“本土化 + 模块化”教材,对接学考需求
(1)融入福建地域美术资源:组织福建中职美术教研团队编写《福建中职美术学考特色教材》,增设“地域美术专题”。例如,素描模块增加“惠安女服饰的线描表现”“福建古桥的结构素描”;色彩模块增加“泉州提线木偶的色彩分析”“武夷山茶山的色调规律”;构成模块增加“福建剪纸的平面构成”“德化瓷雕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帮助学生在学考中快速关联本土案例。
(2)建立“学考导向”模块联动体系:重新整合教材结构,以“学考综合题”为牵引设计跨模块任务。例如,设计“为福建土楼景区设计文创明信片”项目,要求学生: ① 用素描完成土楼建筑的结构刻画(素描模块); ② 用色彩表现土楼在不同时段(晨/暮)的色调变化(色彩模块);③ 用构成原理设计明信片的版式布局(构成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提升综合题得分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三教”改革为福建中职美术学考教学提供了破局路径。通过教师能力的“双师化”提升、教材内容的“本土化”重构、教学方法的“素养化”创新,可有效解决当前“重应试轻素养”“重技能轻应用”的困境。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校—企—研”协同机制,将学考教学与行业需求、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真正培养出“懂理论、会技能、有素养”的高素质美术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清 . 职业教育 " 三教 " 改革的发展策略研究 [J]. 大学(教学与教育),2024(9):124-127.
[2] 杨杰 ." 三教改革 " 背景下高职院校美术工作坊培养路径探究[J]. 河北画报 ,2023(16):233-235.
本文系属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三教”改革下中职美术学考教学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 HA1452-061)的研究成果。
姓名:曾旭娟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8.9
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 美术 艺术设计
籍贯: 福建
单位:
单位所在省市:福建省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