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对汽车性能提升的影响探究
王立峰
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省曲阜市 273100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对汽车性能提升的影响。该文分析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指出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提升汽车性能的策略。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汽车性能;经济性
引言: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及消费者需求的日益提高,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在汽车性能提升中的地位日趋显著。目前,节能环保、智能互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主导趋势,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需加速技术创新步伐,以提高零部件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助力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一、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一)提高汽车经济性和环保性
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对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动机零部件的精良设计可使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2%~5%,降低燃料消耗,采用先进的缸体、活塞环、进气系统等零件,有效减少10%~20%的发动机内部热能和机械损耗,大幅提高能源利用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新是大势所趋,以某款纯电动车为例,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使电池组在最佳温度区间工作,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15%,续航里程提升10%,采用新型永磁同步电机,功率密度达到3.0kW/kg,较传统电机提高20%,先进的电机控制策略优化了能量回收,整车能耗下降12%。
(二)增强汽车动力性和操控性
汽车零部件创新设计能显著提升动力性能与操控性能,动力性能方面,发动机零部件创新一直是提高动力输出的关键,如涡轮增压技术进气压缩提升发动机的排量功率密度,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优化进排气过程,提高热效率,缸内直喷系统则充分利用空气资源、降低冷却负荷,变速器、离合器等传动系统零件的轻量化和高效化设计能提升动力性能。操控性能方面,悬架零件是影响操控的关键因素,新型材料制造的减振器、制动器等,提高悬架系统的刚性与灵活性,轮胎作为车辆与路面的唯一接触点,其结构与胎面花纹的优化设计,提升抓地力与操控稳定性。
(三)提升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水平
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零部件创新是支撑这一趋势的重要基础,传感器是汽车获取环境信息的“眼睛”,采用新型结构和工艺,使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大幅提高,为车载智能系统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车载控制芯片是汽车智能的“大脑”,通过集成半导体工艺的进步,车规级芯片拥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和可靠性,承担更加复杂的自动驾驶和智能控制功能,操作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的创新也关键,提供更加友好、人性化的智能汽车体验。汽车网联化离不开通信模块和天线系统的发展,5G/V2X通信技术为车联网提供了高速高效的数据传输途径,汽车网联化还依赖于新型存储系统、安全电子系统等零部件的支持。
二、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投入是制约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研发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设备购置、原材料采购、实验室运营、人员薪酬等成本支出,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领域,如新材料、新能源、车载智能等,研发投入往往体量庞大、周期漫长、回报周期较长。很多零部件企业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支撑持续的大规模研发投入,即使部分头部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储备,面临着科研经费分配与生产经营之间的权衡取舍。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不足3%,与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8%以上的投入强度存在明显差距,国内某知名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近3年研发人员流失率高达20%。
(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优秀的技术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力量,但当前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困扰,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喷薄而出,新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周期长,人才供给跟不上创新需求。由于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等原因,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更加匮乏。
(三)产业链协同问题
汽车工业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产业链,汽车各个系统都涉及众多零部件供应商,整车企业整合协调众多配套商的研发力量,方能实现汽车级创新。但目前协同创新存在诸多障碍,上下游企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缺乏相互信任,企业之间的合作仅限于交付产品,缺乏深度技术交流,数字化程度不高,无法高效率进行创新协作。创新过程中遵守诸多汽车安全法规和质量标准,不同企业对标准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产品可集成性和互操作性,知识产权纠纷和技术外包引发产业链的矛盾冲突。
三、促进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提升汽车性能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推动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地位,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向创新主体提供更全面的扶持,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比例,缓解创新压力,专设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助力前沿技术研发及产业转化。政府设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具体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明确导向,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策划发展路径,细化技术发展目标,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创新合力,企业根据创新需求,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基础研究,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培训服务,为企业补充创新人才和智力资源,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创新资金支持和实践平台,并将成果产业化,形成良性互动。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或创新中心等合作模式,多方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打造具有产业深度和广度的协同创新网络,网络式创新能够更好地对接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和优势互补,提升创新效率。
(三)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核心要素,创建系统化的创新管理机制,设立专门创新管理部门,拟定合理的创新战略规划,优化创新流程的组织控制,强化创新绩效评估,将创新视作关键考核指标,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企业重视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管理、创新资金管理等,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加强专利布局和保护,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保障创新项目持续运作等。
结语
在汽车产业持续壮大以及消费者对车辆性能需求日渐提升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厂商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通过持续创新坚信未来汽车将展现更高效率、更环保、智能化及安全性,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 孟庆站,于洪金,刘众望,等.面向汽车零部件智能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J].汽车工艺师, 2024(003)11-12
[2] 薛家乐,杨留华,虞忠平.新能源汽车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实证研究[J].时代汽车, 2023(15):87-89.
[3] 编辑部.2023上海车展备受关注的零部件企业技术亮点[J].汽车与配件, 2023(8):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