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研究

作者

赵秀敏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33

一、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架构

1.1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行为和偏好特征,主动向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资源的智能服务系统。该系统起源于20 世纪 90年代的电子商务领域,Amazon 于 1998 年首次实现商品推荐功能。图书馆领域在 2003 年后开始引入推荐技术,早期主要基于简单的借阅历史分析,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推荐系统已演进为融合多源数据、多种算法的综合服务平台。当前研究热点包括深度学习推荐、跨域推荐和可解释推荐等方向,代表性案例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Read Next" 系统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 " 智推 " 平台。这些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借阅记录、检索行为、电子资源使用日志等数据,建立个性化推荐模型,显著提升了资源发现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1.2 用户画像构建的理论基础

用户画像是推荐系统的核心要素,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信息行为学和认知心理学。完整的用户画像应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龄、专业)、行为特征(借阅频率、检索关键词)和兴趣特征(主题偏好、资源类型偏好)三个维度。数据采集方法包括显性采集(问卷调查、用户注册信息)和隐性采集(借阅记录分析、电子资源使用日志挖掘)。兴趣标签体系通常采用层次化结构,顶层为学科大类,底层为具体主题词,通过TF-IDF 算法和LDA 主题模型实现动态更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用户画像需要平衡短期兴趣和长期需求,学术用户的研究方向稳定性与大众读者的兴趣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画像模型具备自适应调整能力。

1.3 图书馆推荐系统的技术架构

现代图书馆推荐系统一般采用分层架构:数据层整合 ILS 系统、电子资源平台和门禁系统等多源数据;算法层融合基于内容的推荐(分析资源元数据相似性)、协同过滤(发现相似用户群体)和知识图谱(构建语义关联)等多种算法;应用层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接口。深度学习技术如 RNN 和 Transformer 被用于捕捉用户行为的时序特征,Attention机制可提高长尾资源的推荐效果。

二、基于用户画像的推荐系统优化策略

2.1 用户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优化

高质量的用户数据是推荐系统的基础,图书馆需要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体系。除传统借阅记录外,应整合电子资源访问日志、OPAC 检索行为、座位管理系统数据等,形成用户行为全链条追踪。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解决稀疏性问题(通过矩阵填充技术)、噪声问题(采用滑动窗口平滑处理)和偏差问题(引入去偏算法)。隐私保护方面,可采用差分隐私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或建立联邦学习框架实现数据不出库的联合建模。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包括覆盖率(用户行为记录的完整程度)、时效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多源数据的对齐程度),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后续用户画像的准确性。

2.2 用户画像模型的精细化构建

精细化用户画像需要动态捕捉兴趣演化规律。短期兴趣通过会话分割技术从最近行为中提取,长期兴趣则利用时间衰减函数对历史行为加权计算。用户群体细分可采用聚类算法(如K-means)将相似用户归类,或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发现隐性社群。冷启动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注册信息的启发式规则、跨域迁移学习(借用其他图书馆的用户数据)和混合推荐策略(结合热门资源和用户属性)。特别对于学术用户,可整合 ORCID 等学术画像数据,构建包含研究方向、合作网络和学术影响力等维度的专业画像。画像可视化工具能帮助馆员理解用户需求,也为用户提供自我修正兴趣标签的渠道。

2.3 推荐算法的改进与创新

图书馆推荐算法的优化方向包括:基于知识图谱的语义增强,通过构建领域本体实现概念级推荐;情境感知推荐,融合时间(学期周期)、空间(分馆位置)和设备(移动端 /PC 端)等上下文因素;可解释性方面,可采用注意力机制可视化推荐理由,或生成自然语言解释。针对图书馆场景,需要开发专门的评价指标,如学术价值得分(对研究型用户)和阅读难度适配度(对大众读者)。

三、实证研究与效果评估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在某高校图书馆部署实验系统,数据集包含 3 年累计 200万条借阅记录、50 万用户电子资源访问日志和1.2 万份用户调查问卷。对照组采用传统协同过滤算法,实验组使用优化后的混合推荐算法。数据预处理阶段清洗了 15% 的噪声数据,通过矩阵补全技术将用户 - 资源矩阵填充率从 68% 提升至 92% 。系统架构采用Hadoop 存储底层数据,Spark 进行分布式计算,Flask 提供推荐服务接口。评估周期为 6 个月,期间收集了 3.7 万次推荐结果和对应的用户反馈数据。实验严格控制变量,确保两组用户样本在学科分布、借阅活跃度等特征上保持均衡。

3.2 优化前后的效果对比

实验数据显示,优化后的系统在关键指标上显著提升:推荐准确率(Precision@10)从 0.31 提高到 0.47,长尾资源覆盖率扩大 2.3 倍,新用户冷启动问题的解决率达到 78% 。用户调查表明,满意度评分从3.2/5增至 4.1/5,特别是学术用户对相关文献推荐的认可度提升明显。资源利用方面,推荐驱动的借阅量占总流通量的比例从 12% 上升至 29% ,电子资源点击率提高 45% 。但也发现某些改进空间:休闲读物推荐的惊喜度不足,跨学科资源的推荐准确率仍有待提高。系统响应时间控制在800ms 以内,满足实时交互需求。

3.3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显示,为材料科学研究生推荐的 10 篇文献中,8 篇与其当前研究课题直接相关,其中 3 篇是研究者未发现的较新成果。案例二展示了对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的服务改进,通过分析其历史借阅记录和阅读速度,系统准确推荐了字号较大、情节舒缓的文学作品。案例三验证了跨域推荐的有效性,某用户在借阅机器学习书籍后,系统成功推荐了相关的统计学期刊。这些案例证实,精细化的用户画像能显著提升推荐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特殊群体(如跨学科研究者)画像构建的难度。失败案例分析发现,对兴趣广泛的 " 杂食型 " 读者,系统容易产生推荐过度分散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某某 . 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进展 [J]. 图书情报工 作 , 2021,65(15):12-21.

[2] Smith J, Chen H. Personalized recommender systems for digital libraries[J]. Library Hi Tech, 2020, 38(2): 123-145.

[3] 中国图书馆学会 . 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建设指南 [R]. 2023.

[4] Zhang L, et al. Knowledge graph based recommendation for scholarly papers[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22, 48(3): 102-115.

[5]Resnick, P., & Varian, H. R. (1997). Recommender system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3),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