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六艺”的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粟果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一、引言:艺术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命题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聚焦

在“三全育人”“实践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高校实践育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但针对艺术专业自身特点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广度上存在“学科偏向”,主要集中于综合大学与理工类学科,对艺术学科涉及不多。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艺术院校“实践动手强,思维创新强”的自身特点,使得思政元素在实践育人具体场域的融入中存在两种难以逾越的困境: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思维无法适应艺术院校“以创作为驱动力”的实践性特征,造成了价值育人与技术习得“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思政元素也缺乏系统性的融入思考,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只有 31% 的学生认为“经常地参与”了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艺术实践活动, 63% 的学生表示现有的艺术实践活动“未能凸显艺术专业特色”。这一现状揭示了艺术院校实践育人模式亟待实现范式革新的紧迫性。

(二)理论溯源与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新时代“以艺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魂”的要求高度契合。项目在“六艺”内涵的基础上,将艺术教育目标融入艺术院校实践育人体系。一方面,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填补艺术院校理论实践育人相关研究空白;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非遗育人融入艺术教育,将思政嵌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等艺术教育各个环节,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担当精神,培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硬兼备”人才。本研究对艺术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二、艺术院校实践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破题路径

(一)实施现状与典型经验

当前艺术院校实践育人呈现的特点为“专业实践为主,思政融入不足”,从调研结果来看,仅有28%的学生认为“红色主题创作”与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很好, 65% 的学生认为思政与专业“强行融合”,育人内涵欠缺。

(二)矛盾剖析与成因检视

理论研究存在滞后性。当前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创作、表演、设计等专业属性的系统研究,未能建立起符合艺术实践特征的理论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创新。

思政融合浮于表面。思政元素更多的是作为专业内容的“加法”融入进来,未从专业视角去探寻融入途径。如“观摩”环节还仅停留在观摩主流电影阶段,未从电影专业的镜头、电影叙事视角去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

资源共享体系有待建 。广播影视、艺术、设计等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壁垒;具有艺术专业背景和思政素养的“双师型”教师资源相对较少,师资力量失衡阻碍了专业间的资源共享。

(三)“新六艺”体系的创新突破路径

以“文化传统 + 文化艺术项目 + 思政育人”为思维线,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为思维脉络,做“破”。首先,以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为脉络,将“礼、乐”文化传统和新时代艺术院校育人实践相结合。如在“艺创作”部分,将红色作为母题,将“以艺创驱动”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其次,做“模型构建—实践探索—总结优化”的循环研究,将 2298 份问卷和20 余项案例研究作为蓝本,以跟踪研究板块,对育人实践“及时反馈”。最后,做“艺术创作 - 项目—创新创业—观摩 - 微课—竞赛”的闭环育人项目。以六个板块为串联,将“从专业教育向思政教育”的闭环育人模式串联起来。

三、“新六艺”实践育人体系的理论建构与模块设计

(一)体系内核与三维框架

以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为核心,构建“三维融合”立体化育人框架。

目标维度。培养具有“高超的艺术专业素养,坚定的思想价值素养,过硬的社会服务能力”的艺术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目标。

内容层面。积极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非遗项目、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到各种文化创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

路径维度。围绕六大板块,构建“专业教育实践—思政教育熏陶—价值内化”的行动路径闭环,从技能提升到价值塑造层层递进。

(二)六大模块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1.“艺”创作:以作品为载体,融入思政内涵

实施路径:以广播影视、戏剧表演、艺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等专业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内容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从选材中悟思政,在过程中懂思政,在创作中立信念,以“选材—懂思政—立信念”三级模式进行思政渗透,通过广播影视、戏剧表演等专业剧的选材、设计融入作品中。

创新点:打造“选题审核—过程指导—展播评教”全链条模式,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保驾护航,让作品既美,更优。

2.“艺”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服务社会需求

实施路径:依据学生专业特色,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长,组成项目团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弘扬主旋律的正能量实践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了解中国国情、感受中国力量、树立中国自信。如组织指导的助农直播项目,将参与编导、节目制作、播音主持、摄影摄像、表演专业的学生组成若干项目团队,走进农村、走进农户、了解农业、了解农产品,借助抖音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

创新之处:采用“校地合作”的方式与政府、文化机构设立项目基地,将项目成果转换为教学成果,形成“实践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的闭环。

3.“艺”创业:以创业为抓手,培育工匠精神

实施路径 : 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爱好,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创设创新创业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发挥艺术文化服务国家发展的创业创意,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了解中国速度、大国工匠精神。

创新点:创新点:组建“辅导员 + 专业教师 + 行业专家”指导团队,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创业计划书撰写、项目运作中,形成“义利平衡”创业观。

4.“艺”观摩:以观摩为窗口,提升审美境界

实施路径:选取优质的影片素材,在学校放映室、多媒体报告厅等场所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学习主旋律影片并进行讨论。比如:定期举行观影交流会、影评比赛会,以观摩 + 谈观后感的模式,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观。

创新点:建立 “观看—评价—交流”联动机制,深化情感体验

5.“艺”微课:以微课为媒介,强化自我教育

实施路径:在班级当中选取党员、学生干部定期开展“微党课”“微主题班会”宣讲,发挥学生编、讲、演、摄的专业优势,从学生角度出发,让讲党课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自己接受了有效思想教育,而且传递出去的价值观、正能量也得到了有效接收,真正形成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育人局面。

创新点:搭建“微课云平台”,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教学生。

6.“艺”赛事:以赛事为驱动,激发进取精神

实施路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专业各项活动竞赛,引导学生培养专业自信心,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育,在比比赛中树立专业自信和能力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心态。创新点:采用“赛前演练—赛中指导—赛后点评”模式,将实践和比赛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新六艺”创新实践育人体系质量提升举措

(一)构建“闭环式”质量管控机制

过程跟踪机制

项目研发“新六艺”实践管理平台,平台对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进行记载,“艺创作”的过程记载选题的批复、中期检查、展映评价等环节,“艺创业”的过程记载工作室的运营数据(如产品销售额、文化传播人数等)。实施“周巡、月检、季评”制度,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迭代改进机制

项目建立“案例库—问题集—优化策略”机制,相关人员把好的案例总结为模板;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专业课程 + 思政元素”“缺乏连续性”现象等,组织跨学科人员讨论,给出相应策略。

(二)强化“专业化”资源支撑体系跨学科课程资源整合

项目开发“新六艺”课程。例如,“艺创作”课程模块与“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等相关专业课程衔接,与校内“网络直播与运营”等相关课程衔接的“艺创业”课程模块,开展“实践模块 + 理论课程”课程学分互认。

校企协同资源拓展

学校与企业文化传媒公司共建实践项目。企业提供真实创作项目,如安化黑茶直播与运营项目等;学校提供学生团队,由企业导师参与项目过程,全程指导。

(三)创新“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三维度评价指标设计

思政水平维度评价:评价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红色历史、中国精神的认识变化,比如观察学生通过“艺观摩”演出后对于党史知识的了解和认可情况。

专业能力方面 : 评价主体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评价主要采取作品评定、项目答辩等方式对学生作品的“艺”水平、“艺”思性等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社会影响维度的评价:社会影响维度主要通过第三方评价的设置,以“艺项目”被媒体曝光数、“艺创业”社会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评估。

动态化评价反馈机制

该体系形成“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点评—社会点评”的评价机制:学生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对自身实践表现进行阐述;项目团队内部开展互评,着重于项目合作与项目创新;导师综合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单位量化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向学生及时反馈,从而形成相应的行动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新六艺”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融合了艺术专业特色和思政教育规律,既有文化意义,又有专业培养特色及价值引领作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艺术院校学生育人路径上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尝试。

今后的研究,一是继续从具体实践中凝练,提升艺术院校实践育人理论的学科特色,将理论系统化和学科化。二是创建五年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数据库,全方位评价实践育人成效。三是与艺术院校、艺术行业单位等形成“校地、地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为国家培育具有较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艺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春娥 .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43(07):233.

[2]安利利.李希涓,吕欣姗.新时代卓越大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14(02):88-94.

[3] 隋金波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1(08):257-258.

[4] 张宽朝 , 姬惠惠 . 我国实践育人研究的发展态势与热点分析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版 ).2021,41(02):114-120.

[5] 朱建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34(24):7-8.

[6]张猛持.“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与创新[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4(06):100-103.

[7] 张安澜 . 艺术院校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为例[J]. 科教导刊 .2021,(12):16-18.

[8] 何红娇 .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美术院校实践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 [J].2022,(02):135-

137.

[9] 吴磊 .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及构建思路探析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34(21):75-77.

[10] 苏珊珊 . 艺术院校“3+X”实践育人载体建设探析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 ).2021,(05):246-248.

作者简介:粟果,男,1988 年 11 月出生,籍贯:湖南会同,职称:讲师 / 三级导演,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F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