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组18”直播栽培不同播种量试验初报

作者

汪浩 潘一峰 许国明 闾君

1.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绍兴 312000 2.浙江省绍兴国明农场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摘 要: “中组18”于2021年在我区引进试种,表现为熟期较早,丰产性较好,坑倒性、抗病性较强等特点,自2023年起已成为我区早稻的主栽品种之一;直播是我区早稻种植的主要形式,研究“中组18”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全区早稻乃至全年水稻产量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中组18”不同播种量的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中组1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直播大田播种量以6.5㎏/667m²为最佳,产量最高。

关键词:早稻;中组18;直播;播种量;经济性状;产量;

水稻直播因其省工、省力、高产、高效而深受我区种粮大户的青睐,也是我区早稻主要的种植方式,占常年早稻种植面积(3.4千hm²)的约65%;播种量是影响直播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中组18”是近几年我区早稻的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自2021年引进种植以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24年种植面积约0.5千hm²,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5.5%,且几乎都是直播,因此研究“中组18”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对于全区早稻产量乃至全年水稻产量高低影响较大,为此2024年我们进行了“中组18”直播栽培不同播种量试验[1],探索其获得高产较佳的播种量,为指导面上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早熟早籼品种“中组18”。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4年4月至7月在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义峰村国民家庭农场的承包田里实施。该试验田实行稻虾轮作种植模式,前作养殖青虾,于3月31日青虾全部捕捞完毕后干塘;田面平整,排灌方便,肥力水平较高,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取土化验,测得土壤中养分含量分别为:全氮1.61g/kg、有效磷74.5mg/kg、速效钾271.0mg/kg、有机质48.9g/kg,PH值为4.38。试验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的播种量分别为:处理A.5.5㎏/667m²、处理B 6.0㎏/667m²、处理C 6.5㎏/667m²、处理D 7.0㎏/667m²、处理E 7.5㎏/667m²,每个处理面积为20.0㎡(4×5㎡),三次重复,随机排列;5个处理间除播种量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施肥、除草、水浆管理、病虫防治、收割等)相同[1][2]。

1.3试验方法

试验于4月1日晒种。为防止恶苗病等种传病,于4月2日用25%咪鲜胺2000倍液+0.3%四霉素500倍液进行浸种,24小时(4月3日)后采取“温水增氧”方法进行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温度控制在28-32℃;48小时(4月5日)后芽长达到半粒谷、根长达到1粒谷时播种,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播种量根据试验设计要求分5个不同的处理。在肥料施用上,采用1基1追的施肥方法,基肥在第1次旋耕后至直播前7天内施入;早稻生长所需要的磷、钾肥的100%和氮肥的60-70%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基肥的总用量根据目标产量而定。目标产量为600㎏/667m²的,纯氮、磷肥(P2O5)、钾肥(K2O)的总用量分别为12-13㎏、3-4㎏和4-5㎏。追肥在早稻2叶1心时(3叶期)施用,施氮肥作分蘖肥,用量是氮肥总需量的30-40%;以后看叶色确定是否还要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秧苗3叶期前禁止灌水上秧板,以防治烂秧发生;3叶期后以湿润灌溉为主,做到干干湿湿、薄水勤灌,当田间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时及时搁田,搁田要搁透,直到田间开裂后再复水;后期干湿交替,直到收割前7天断水。重视病虫防治,近年早稻的主要病害为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害虫主要是二化螟,一般在5月下旬防治二化螟,在6月下旬防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具体防治时间、药剂与方法根据区农技部门发布的病虫情报而定;提倡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拿走田间稻草等方法来防治病害[3]。

2  结果与分析

2.1播种量与苗情动态的关系

为观察本试验的苗情动态,选择在5个处理的第1次重复中各定1点,每个点的考查面积为0.33×0.33㎡,考查内容包括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记载叶龄和株高。考查苗情从秧苗3叶期开始,每7天考查1次,考查并记载各处理的叶龄、分蘖数至最高苗出现后1期,各处理的苗情动态详见表1。

从表1的苗情记录中能看出:①各处理的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与播种量呈正相关性,五个处理中以处理A播种量(5.5㎏/667m²)最小,与之相对应的基本苗(10.35万/ 667m²)、最高苗(26.71万/ 667m²)和有效穗(22.54万/ 667m²)也最少;处理E播种量(7.5㎏/667m²)最大,与之相对应的基本苗(14.15万/ 667m²)、最高苗(33.54万/ 667m²)和有效穗(26.46万/ 667m²)也最多。处理E比处理A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分别多3.8万/ 667m²、6.8万/ 667m²和3.92万/ 667m²。②成穗率与播种量则呈负相关性,播种量越大,成穗率相应就越低,处理E播种量最大,成穗率最低为78.9%;其它几个处理的成穗率分别为80.3%、81.7%、83.1%和84.4%;处理A播种量最小,成穗率最高为84.4%,比成穗率最低的处理E高5.6个百分点。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①播种量越少,基本苗相应也越少,个体生长发育的空间比较大,温光水气肥供应相对充足,从而有利于秧苗的个体发育,田间秧苗比较壮,分蘖成穗率相应提高;②播种量越少,到达最高苗的时间越迟,当处理E到达够苗期要搁田时,处理A、B、C、D还未到最高苗,而各处理是在同一块田中生长的,且同时搁田,播种量多的已达到最高苗面播种量少的未到达最高苗,查苗时苗数相对较少,因此分母也较小,商就大,成穗率自然提高了[3]。

从苗情记载表(表1)中可看出,5个处理间植株的株高、主茎总叶龄差异不大,株高最高的处理A(82.6厘米)与株高最矮的处理E(81.7厘米)只相差0.9厘米;主茎总叶龄最多的处理A(11.3叶)与主茎总叶龄最少的处理E(10.9叶)只相差0.4叶,说明株高、主茎总叶龄与播种量的相关性不大,生产上不能通过播种量多少来调节株高和主茎总叶龄。

2.2 播种量与生育期的关系

为全面了解该品种播种量与生育期、田间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从播种开始到早稻收获整个生育期,定期做好各处理的生育进程记载,各处理的生育进程详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在播种期(4月5日)相同的前提下,各处理的出苗期(4月9日)、始蘖期(4月27日)、有效分蘖终止期(5月29日)、始穗期(6月13日)、齐穗期(6月17日)、成熟期(7月16日)和全生育期(102天)基本相同,说明生育期与播种量相关性不大,因此大田生产中不能通过调节播种量来控制生育进程。

2.3播种量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早稻收割前(7月15日),在5个处理内分别进行田间随机取样,取样面积为0.33×0.33㎡,田间考查有效穗数、室内考查穗部经济性状,结果详见表3。

从表3 可见, 5个处理间的经济性状表现不一,经济性状与播种量的相关性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有效穗数与播种量呈正相关性,即播种量越大,有效穗数越多,播种量越小,有效穗数越少;处理A播种量(5.5㎏/667m²)最少,有效穗相应最少,只有22.54万/667m²;而处理E播种量(7.5㎏/667m²)最大,有效穗相应最多,达到26.46万/667m²,处理E比处理A有效穗多3.92万/667m²,增幅达17.4%。二是每穗实粒数与播种量呈负相关性。播种量越大,每穗实粒数越少,播种量越小,每穗实粒数越多;播种量最小的处理A每穗实粒数最多为103.3粒,而播种量最大的处理E每穗实粒数最少只有86.5粒,处理E比处理A少16.8粒,减幅达16.3%。三是结实率与播种量呈正相关性,播种量越大,结实率越高;播种量最小的处理A结实率最低(为88.6%),播种量最大的处理E结实率最高(为90.8%),但处理间的差距不大,最高与最低只相关2.2个百分点。四是千粒重与播种量的相关性不大,5个处理间千粒重最高(26.1克)与最低的(25.9克)只相差0.2g,表明播种量与千粒重的相关性不大。综上,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播种量来调节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将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乘积最大值的处理(本试验中的处理C)的播种量作为最佳播种量,确保实现高产所需要的有效穗数[4]。

2.4播种量与产量的关系

在90%的稻谷呈金黄色时(本试验于7月16日),进行实割测产。测产收割用收割机,各处理全部收割后,先称潮谷重,再去杂、测定水分,然后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3.5%)的净谷重,算出各处理的实产,5个处理的产量情况详见表3。

从表3可见,不论是理论产量还是实割产量,5个处理间都有差异,而且趋势一致。本试验5个处理中理论产量和实割产量都以处理C最高,处理D次之,处理A最低;处理C的实产为610.2㎏/667m²,产量明显高于其它4个处理,比实产最低的处理A(575.3㎏/667m²)增产34.9㎏/667m²,增幅达6.1%;比处理E的实产580.5㎏/667m²增产29.7㎏/667m²,增5.1%;比处理B的实产586.9㎏/667m²增产23.3㎏/667m²,增幅为4.0%,比处理D的实产598.7㎏/667m²增产11.5㎏/667m²,增幅为1.9%。而5个处理间的千粒重差异很少(只有0.1克),因此,对处理间产量差异影响几乎没有。

从播种量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分析,主要是播种量多少与有效穗数及每穗实粒数关系密切,播种量越大,基本苗越多,相应的有效穗数也越多,如处理A的有效穗为22.54万/667m²,而处理E的有效穗达到26.46万/667m²,处理E比处理A有效穗多3.92万/667m²,增幅达17.4%。但随着穗数的增加,个体发育会受到影响,穗头会变小,每穗实粒数会减少,如处理A的每穗实粒数是101.3粒,而处理E只有86.5粒比处理A少14.8粒,减幅达14.6%。我们试验的目的是找出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乘积的最大值(理论产量最高的处理),并进行田间验证(实割测产)。从本试验结果看,以处理C(播种量6.5㎏/667m²)的理论产量(629.2㎏/667m²)和实产(610.2㎏/667m²)最高。

综上,在生产上中组18作早稻直播栽培时,要获得600㎏/667m²较高的产量,选择的适宜播种量为6.5㎏/667m²。

3   结论与讨论

在我区的土壤气候和栽培管理条件下,中组18可以作为直插早稻种植,只要播种量适当,田间管理措施得当,可以获得600㎏/667m²以上的高产。当采用直播种植时,要获得600㎏/667m²以上的高产,必须走多穗为主、穗粒兼顾的高产路线;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直播大田播种量以6.5㎏/667m²为最佳。由于中组18生育期较短,苗期抗寒性较强,因此可适当提早播种(在4月5日前后),一般在7月20日左右即可收获,十分有利于后季连作晚稻的种植与生长,对于气候条件不十分有利种连作晚稻的我区(处于处在北纬30度附近,年有效积温三季不足,二季有余区)而言,非常适合;并且该品种株高较矮,耐肥抗倒性强,作直播稻种植不易倒伏,因此适合在我区作直播早稻种植,大有推广应用前景。但由于该品种种子休眠期短,谷壳较薄,因此如果收割过迟,成熟度过高,则收获的稻谷中糙米比例会偏高,甚至超过稻谷收储标准(糙米率超过2%);如成熟收获前遇连续阵雨、阴雨天气,易出现稻谷穗上发芽,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到适时收割宁早勿迟,避免稻谷穗上发芽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建克,朱震宇,黄宗贵,等. 早籼稻中组18在温州市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22, 53(9):65-68.

[2] 毛光锋,王军伟,唐佳珣,等.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早稻品种“中组18”的产量影响及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22(5):37-39.

[3]诸根. 不同药剂混配浸种预防早稻恶苗病重发效果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2018, 024(002):39-39.

[4]何文洪, 陈惠哲, 朱德峰,等.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08, 03(3):60-60.

作者简介:汪浩(1993.8),男,汉族,安徽安庆,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通讯作者】闾君(1981.2),性别男,汉族,籍贯:浙江省嵊州市,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