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作者

四郎旺姆

西藏昌都市边坝县拉孜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边坝县 855500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享受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和现象,其主要阵地包括乡镇 / 街道综合文化站、村 /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它深深植根于民间沃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乡土性、广泛的参与性和灵活的实践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基层群众文化超越了单纯的文化娱乐功能,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旨在系统阐述这一作用,并探索其优化的实践路径。

1 基层群众文化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是指在基层社会,如社区、乡村等区域内,由广大群众自发参与、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活动、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社区中,常见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社区文艺汇演、文化讲座、书画展览等。这些活动往往由社区居民自主组织或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开展,参与主体涵盖了社区内的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群体。居民们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如舞蹈、歌唱、小品等,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生活风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乡村的基层群众文化则更多地与农事活动、乡土风情相结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还传承了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民俗传统。基层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它以广大群众为主体,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核心宗旨。

2 基层群众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2.1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 活态传承",避免传承断层

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静态保存”,而在于“动态实践”—只有通过持续的参与和应用,文化技艺、民俗知识、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延续。基层群众文化通过“参与式”活动设计,让传统文化从“文献记载”“博物馆展览”走向“民众日常实践”:通过组织传统技艺体验、民俗流程复刻、文化知识互动等活动,让民众在“亲手操作”“亲身参与”中掌握文化技艺、理解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从“少数人掌握的技艺”转变为“大众可参与的生活内容”。这种“边实践边学习”的传承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文化传承中“后继乏人”的困境:一方面,降低传承门槛,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群众都能接触并参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代际共参与”的活动设计,推动老年群体的文化经验向青少年传递,形成“老带新”的传承链条,避免技艺与知识的断层。

2.2 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增强民众认同

基层群众文化覆盖社区、乡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能够打破传统文化传播的地域和群体限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从专业舞台走向大众生活,增强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群众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传播渠道,让更多群众接触、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2.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适应时代需求

基层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基层试验场”:它贴近民众实际需求,能敏锐捕捉时代主题与民众偏好,在传承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与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例如,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主题结合,用传统唱腔、传统表演形式传递现代文明理念;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现代功能需求结合,开发适配现代生活场景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民俗流程与现代公共活动结合,形成“传统内核 + 现代形式”的新型文化活动。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而是“赋能”:既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技艺、精神内涵,又让传统文化摆脱“陈旧感”,更贴合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与生活方式,尤其能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4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保护文化多样性

基层群众文化扎根于特定区域的生活土壤,能精准挖掘并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依托当地的历史记忆、民俗传统、技艺资源,组织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将本地的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价值观念融入文化创作与实践,使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得以保留与强化。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精准传承,能有效避免“千城一面”的文化同质化:它让不同区域的民众都能接触并传承本地特色文化,形成“一地一特色”的文化格局,既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内涵,也让民众在地域文化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进而推动全国范围内“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建设。

3 依托基层群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

3.1 加大资金投入与多元筹资

政府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确保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文化设施的完善。设立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文化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基层文化活动条件。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基层群众文化项目进行投资和捐赠。一些企业可以赞助社区的文艺演出、文化培训等活动,社会组织可以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个人可以捐赠文化设备或资金,共同为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3.2 丰富活动形式,贴近民众需求

结合不同群体特点设计活动,如针对青少年开展“非遗体验课”“传统游戏大赛”,针对上班族推出“周末民俗工坊”,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传统技艺制作过程,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3.3 人才培育路径:构建多元队伍,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策划和组织能力。积极发现和培育“新乡贤”、民间文化能人、青年文化志愿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推动“校地合作”,引导高校艺术、文史专业师生下沉基层,提供智力和创意支持。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广袤田野和深厚土壤。它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推动其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凝聚社区文化认同,有效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必须高度重视并重新审视基层群众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健全机制、深化内涵、数字赋能和培育人才等系统路径,克服当前困境,充分释放其传承效能。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基层的实践中得以延续,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海娣 . 基层文化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实践路径分析 [J].参花(下),2023(10):113-115.

[2] 敖永杰 . 浅谈基层文化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J].中国民族博览,2024(4):58-60.

[3] 刘忱 . 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困境与出路 [J]. 人民论坛 ,2020(3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