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演唱探究

作者

刘思茹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1 创作背景

《山之高》由宋代女词人张玉娘作词、王龙作曲,这首作品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和作曲技法相结合,使中国经典古诗词作品在现代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这首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爱慕之情,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静谧、美好的自然景色的同时,更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之苦。

张玉娘,字若琼,号一贞居士,今浙江松阳人,是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代表作品《兰雪集》,里面包括117 首诗作和16 阙词作。她的诗作体裁多样(包括绝、律、四言、六言等),题材与风格迥异,既有描写爱情的题材,也有关于爱国的咏叹,还有描写战乱的诗篇。她出身生于书香门第的官员家庭,自幼喜好文墨、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当时常有人将她比作班昭。十五岁时,张玉娘与跟她青梅竹马的书生沈佺订婚,后因沈家家道中落,玉娘的父亲执意悔婚,为两人婚事沈佺随其父进京赶考。二人分别后,玉娘时常思念沈佺,饱受相思之苦。在这种情况下,玉娘创作出了《山之高》这一经典词作。沈佺 22 那年,高中榜眼,金榜题名。然而,高中之后,在赶回松阳的途中,沈佺不幸因病离世。此后的日子里,玉娘终日以泪洗面,五年之后,玉娘不堪忍受相思之苦,绝食而亡。玉娘离世之后,其父母将她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

王龙,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艺术指导,师从邓垚教授。代表作品《锦瑟》《山之高》《与你相见若如初》等。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曲方面,注重将古典诗词与音乐旋律相融合,通过曲式结构、旋律特征和伴奏织体展现出深厚的文学意境。

2 曲式分析

《山之高》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由引子、A乐段、B 乐段、间奏、B1 乐段构成,其中B1 乐段是B 乐段的变化重复。该作品的调式为 bA 大调,节拍为 4/4 拍,速度较为舒缓,旋律优美。引子部分运用连续的琶音加柱式和弦,为歌曲营造出宁静、柔和的气氛。七和弦琶音的连续运用,增强了音乐的推动力,通过七度音程的不协和性制造出宁静夏夜的动态效果。第 5 小节琶音结束,回归到主和弦,再一次明确调式主音,6-7 小节由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为A 乐段的进入做铺垫。

A 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a 和 a1),采用了同头换尾的写作手法,这两个乐句的旋律相似,只在结尾处有所变化。伴奏采用分解和弦形式进行,情绪舒缓,给听众以娓娓道来之感。该乐段的旋律以二度、三度的级进为主,旋律悠扬、舒缓。乐句的结尾处运用半终止,扩充小节用六级和弦为歌曲增添离调色彩,进一步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

B 乐段也由两个乐句构成,非方整型结构(4+5),b 乐句包含 4个小节,c 乐句则是由 5 个小节构成。该乐段的伴奏型与 A 乐段相比发生了变化,又变成了七和弦的柱式和弦,使伴奏部分更有推动感,左手伴奏部分也变成了八度演奏,使得听感更加醇厚,音乐层次更高,并以此将歌曲推至第一个高潮部分。B 乐段的整体旋律趋于上行,音乐的流动感较强,演唱情绪较A 乐段更为激动。

间奏部分的左、右手伴奏都变为柱式和弦演奏,并出现了许多临时降号,和声色彩更为丰富。演奏速度变快(由每分钟 64 的速度变为80),附点节奏的加入使得音乐更加流动,为B1 乐段的演唱进行铺垫。

B1 乐段回归原速,但伴奏部分由八分音符节奏变为十六分音符节奏,音符更为密集,所以听觉上始终保持较快的感觉。这一乐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情绪抒发更为强烈。最后3 小节的伴奏回归到A 乐段的伴奏型,速度渐慢,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3 演唱分析

《山之高》这首作品速度偏慢,情绪舒缓,旋律线条比较连贯,在演唱时对演唱者气息使用的要求较高。尽量把位置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固定住,不要因为咬字的变化而变化,但也不要使身体的肌肉僵住,身体的各个器官要相互配合。

A 乐段的演唱音区属于中声区,演唱情绪偏向叙述。所以在演唱该乐段时,吸气要适量,根据自身情况吸入够演唱一个乐句的气就足够了,这样可以避免吸气过多导致的腰腹部肌肉僵化。这一乐段的旋律跨度较低,大部分歌词在咬字时较为容易,只有两个字需要注意,“小”字和“皎”字。这两个字涉及到一字对多音的问题,还是上行的音程关系,在演唱时,咬字尽量不要在字头的辅音上停留太久,要快速归韵到元音“ao”上,以便于在音程转换时保持相同的位置,发声位置与咬字紧密配合。

B 乐段的演唱音区由中声部转为高声部,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作品第一个高潮部分,因此演唱难度也随之变高。在演唱前,口鼻快速吸气,肩部自然放松,横膈膜下沉,小腹处与背部形成一个对抗的力,以确保在演唱时能够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我有所思”这句歌词的前三个字都是开口音,在接最后一个“思”字(闭口音)时,容易衔接不上,练习时可以在演唱“所”字时减少口腔空间,这样开头音转闭口音就会流畅一些,以达到发声位置的统一。“啊”字起到强化情绪表达的作用,作曲家在写作时进行了音程二度递进的操作,我们在实际演唱时也可以根据音程的递进增强演唱情感。

除了上述笔者所描述的问题之外,演唱前和练习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细致的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词内容,涉及到文言文的地方可以从网上查找资料,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增加记忆。第二,带着歌曲所表达的情绪跟着节奏大声朗读歌词,在朗诵中感受诗词格律,也可以录音,自己及时分辨语言上的错误(比如归韵、咬字不清等问题),并进行调整,多进行朗诵有助于帮助歌者更好的做到“字正腔圆”。最后,可以多欣赏符合自己审美的歌唱家的范唱版本,有利于演唱者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也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需严格按照谱面要求演唱,不要根据范唱进行“加花”演唱,把基本功训练扎实之后才可以根据自身感受适当进行二度创作。

参考文献

1. 李明曦 , 滑静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J]. 当代音乐 ,2025,(06):133-135.2. 张佳源 , 张玉春 . 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悲愁情感处理探析 [J]. 黄河之声 ,2025,(10):154-157.3. 郭泽颖 . 探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 [J]. 牡丹 ,2024,(18):17-19.、4. 何姗 , 欧阳慧 . 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诗乐关系与演唱分析 [J]. 牡丹 ,2024,(14):57-59.5. 林晶 . 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究 [D].泉州师范学院 ,2024.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