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老龄”双化背景下老幼共托的职教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曾德桦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 老幼共托的社会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少子老龄”双化问题的凸显,“一老一小”照护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18.7% ,0-6 岁儿童约为 1.3 亿,叠加三孩政策的推进以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家庭照护功能持续弱化,家庭养老和托育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一老一小”养育压力在家庭层面凸显并已向社会层面溢出,养老问题和育幼问题同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国家层面连续出台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标志着“一老一小”照护问题已成为系统性的民生工程。
2 老幼共托的可行性分析
“老幼共托”是指将养老服务与托育服务相融合,实现“双龄共养”,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增进代际互动和融合,促进老幼群体之间的互利互惠。“老幼共托”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养老服务资源错配以及托育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优化整合各类闲置资源,为“一老一小”提供多样服务。
“一老”方面,老幼共托模式有利于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感,感受到更多的生命乐趣以及精神层面的关怀。在此模式下,老年人也可以更多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对于生活的热情。在与年幼孩童沟通、玩耍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孩童身上蒸蒸向上的生命热情,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治疗与康复。“一小”方面,老幼共托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与成人的交流,幼儿也可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习得新知识与技能,丰富幼儿对生命的感知,促进德智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老幼共托模式能够扩展托育服务,缓解托育服务资源紧张问题。
“一老一小”共嵌于生命周期的两端,通过“老幼共托”模式不仅可以缓解托育和养老资源紧张的问题,也能够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跨代交流、增进情感联系,满足两个年龄段人群对于陪伴、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增进代际凝聚力和互助氛围。
3 老幼共托的职教资源整合策略
“老幼共托”作为应对少子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但目前来看,老幼代际联动、共养共育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其关键瓶颈在于老幼共托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一老一小是两个差异巨大的群体,其养育需求存在天然差异,但是养老和托育之间存在着内在共生性。一小映射着一老的过往,一老预示着一小的未来,一老一小位居生命光谱的两端,共同牵系着家庭和社会,也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共通的照护需求和养育诉求。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必须主动担当,精准回应时代需求,通过系统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深谙“一老一小”生命特性、具备跨龄照护核心能力、能有效支撑“老幼共托”服务体系的新型专业人才,为破解这一重大民生难题提供坚实支撑。
1. 资源共享:整合养老与托育专业资源首先,职业院校应着力构建一个开放、协同、互通的养老托育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养老、托育专业壁垒,实现养老、托育专业教师资源共享——鼓励并支持养老、托育两个专业的教师联合教研、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共享——建立灵活互通的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体系,整合优化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发一批聚焦“一老一小”共性需求与照护技能的融合性课程;实习实训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同一场所接触并服务不同年龄群体的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老一小”服务的共性与特性。此外,教师在养老和托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互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老年人身心变化与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异同,掌握沟通技巧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差异,培养其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同理心、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文关怀素养,培养出能够从事养老育幼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2. 课程共融:生成“双龄共养”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亟需在课程建设层面进行突破性改革,其核心抓手在于系统性构建“双龄共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对“一老一小”群体在生理、心理、照护需求及服务模式上的深度关联与差异比较,进行科学的模块化重构与内容整合。打破传统以单一服务对象(老人或幼儿)为边界的课程组织方式,依据照护服务的关键能力维度,将课程内容重新解构、组合为核心能力模块,如基础照护课程模块、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模块等。同时,为确保“双龄共养”课程体系的有效落地,职业院校还需配套建设融合型教学资源库、具备“双龄”场景的综合性实训基地、跨养老、托育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培养与协作机制、对接融合型岗位需求的评价标准等。
3. 多方共育: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网络
为有效破解养老托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资源不足、产教融合不深、社会响应滞后等难题,职业院校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积极构建一个以院校为主体、深度融合社会力量、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的“多方协同、立体联动”育人网络。这一网络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校社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三大支柱的互补优势,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构建并高效运行这一立体化多方协同育人网络,不断拓展职业院校育人资源与空间,提高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赋能养老、托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院校、企业、社区、学生多方共赢,共同破解“一老一小”服务人才短缺与结构性矛盾。
作者简介:曾德桦(1997)- 女 - 汉族 - 重庆 - 硕士 - 助教 -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