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空间理论的AI 智能辅导研究
单凤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濮阳 457000
1. 研究背景
知识空间理论 (Knowledge Space Theory),通常简称为 KST,是由比利时数学心理学家 Doignon 和美国数学心理学家 Falmagne 于 1985 年提出的一种数学理论。KST 基于逻辑学、组合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建立了一套研究教育规律的数学理论框架。KST 以要学习的内容为知识域,根据学习者对不同水平的一系列有关问题的解答,确定个体当前的知识状态,反映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并指导个体的下一步学习。
相比于人脑,AI 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和更高的算力,在智能辅导系统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对于任何非平凡的知识域,可行的知识状态的数量往往是相当大的,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记忆容量建立学习的数据库;中高等教育中与教学内容相关技能培养只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借助 AI 智能辅导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都需要知道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水平,这也需要借助AI 智能辅导系统进行学习评估。KST 可用来发展基于认知结构的评估工具,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学习过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另外,KST 可用来开发个性化辅助学习系统,从而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
智能辅导系统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 是将 AI 技术与教育方法结合的教学系统,注重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虽然 KST 自提出以来就面向教育发展领域,由于但其在中高等教育中针对教师教学辅助的研究仍较少,因此能否在教师教学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是未来 KST 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借助不断进步地 AI 技术,KST 在构建知识空间、优化学习路径、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2. 研究思路
将KST 与AI 智能辅导系统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监测服务,开展智能学情分析,动态跟踪学生学习进度与反馈,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推动作业批改与答疑辅导规模化应用。
首先,本项目将而二分知识结构推广到多分知识结构,即将答题评分从正确错误到分为多个等级,使得评价过程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第二,学习的过程包含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最后上升为能力,本项目通过研究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响应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推荐学习的最优路径;最后,有效的学习就需要尽可能克服遗忘的影响,根据 KST 良级性的知识空间的研究结果,选择知识的内边缘进行有效复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要使 KST 快速发展,必须解决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反应理论等诸多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结合形式概念分析、认知诊断模型、概念认知学习等理论,充分发挥领域间交叉融合研究的优势,才能解决这一挑战性问题。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基于KST 的AI 智能辅导系统根据学科的内容构建相应的知识空间,借助 KST 中知识结构的良级性特征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空间、利用知识结构的推测关系精简学习的内容、结合最优学习路径理论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使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研究结论
3.1 KST 与AI 智能辅导系统结合的教学监测服务设计
(一)多分知识结构的构建。
传统答题评分通常仅以正确或错误进行区分,这种二分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细节。本研究将答题评分拓展至多个等级,构建多分知识结构,例如可依据答题的完整性、准确性、创新性等多维度进行分级评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细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丰富信息,如学生可能对某一知识点的部分内容理解较好,但在其他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借此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重点讲解与强化练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知识、技能、能力关系的分析。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涵盖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知识是基础,技能是对知识的运用,而能力则是技能的综合体现与升华。本研究深入分析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的响应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精准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解决一道数学应用题时,学生能否准确运用所学公式(知识),熟练地进行计算步骤(技能),以及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方面共同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基于此评估,为学生推荐最优学习路径,促进其在知识、技能、能力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三)基于KST 良级性的复习策略。
KST 良级性的知识空间研究表明,知识内边缘的复习具有高效性。知识内边缘即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与边缘过渡区域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和拓展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依据这一成果,选择知识的内边缘进行有效复习。相较于传统的全面复习方式,此种策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复习关键内容,提高复习效率。通过针对性地强化知识内边缘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克服遗忘的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稳固和完善。
3.2 AI 智能辅导系统在课堂教学监测中的实现
(一)构建学科知识空间
针对不同学科独特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构建与之适配的知识空间至关重要。知识空间理论(KST)的知识结构良级性特征,为打造科学合理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构建学科知识空间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依据 KST 的原理,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呈现,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学生提供高效且适宜的学习框架。
(二)精简学习内容
借助KST 中知识结构的推测关系,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精简。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去除冗余信息,提炼出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结合最优学习路径理论,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进行调整。最优学习路径理论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避免因内容安排不当而增加学习难度,进而帮助学生更顺畅地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内化。
(三)实时评估与反馈
采用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匹配的评估方法,及时且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包括在线测试、作业分析、课堂互动表现等多种形式。通过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将结果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依据反馈信息,能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可以明确自身的学习优势与不足,进而调整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基于知识空间理论的AI 智能辅导研究项目编号:2025PZYKY22